为什么奥运会主场馆要建成“鸟巢”的形状?|6月28日|历史上的今天

为什么奥运会主场馆要建成“鸟巢”的形状?|6月28日|历史上的今天

00:00
08:05

大家好,欢迎收听系列节目大国崛起的脚印,让我们一起回溯历史上的今天。


2008年6月28日,在距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一个多月前,承载开闭幕式重要任务的主场地国家体育场“鸟巢”正式交付使用,这标志着北京奥运会的37个比赛场馆全部准备就绪。


相信很多人第一眼看到鸟巢,都会好奇,为什么我国会选择建造这样一座造型前卫的场馆呢?


其实早在2002年,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就举办了面向全球的,2008年北京市奥运会主场馆的方案征集活动。当时,由普利兹克奖获得者赫尔佐格、德梅隆韦斯特设计公司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设计完成的“鸟巢”方案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评审委员会选出的3个“优秀方案”之一。并在最后的盲投环节以压倒多数票获胜,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场馆。


设计者们对这个国家体育场没有做任何多余的处理,只是坦率地把结构暴露在外,构成“鸟巢”主体的钢结构组件相互支撑,形成了网络状的构架,它就像树枝编织的鸟巢。或者说它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末来的希望。国家体育场中方总设计师李兴钢说:“中外设计师不断地碰撞、交锋、合作,最后形成的‘鸟巢’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具当代性和独特性的。”


面向世界,用海纳百川的开放心态构筑建筑精品,不仅体现在“鸟巢”的设计上,施工也同样是如此。在“鸟巢”近5年的建设历程中,有许许多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胞、国际友人为实现心中共同的奥运梦想在这个举世闻名的建筑工地上辛勤工作。据统计,“鸟巢”前前后后参与的建设者就达两万多人,最多的时候工地上同时有7000多人。


但是只有亲历过“鸟巢”设计施工过程的人才知道,这个外观用钢管编织的大跨度建筑,从混凝土结构到钢结构再到膜结构,施工中的每一步,无一不是一个又一个世界级建筑难题。没有先例,没有经验,没有软件……为攻克这些技术难题,刘树屯、周文瑛、鲍广鉴9位在钢结构设计计算、安装、焊接等领域有高深造诣的专家,被聘请为专家顾问,为“鸟巢”施工出谋划策。


举个例子,重达4万多吨的“鸟巢”钢结构,主要由24个桁架柱支撑,在受力最大的六个桁架柱的受力最大部位,使用一种叫做Q460的高强钢材是最佳选择。但当时,国内没有厂家能生产这种钢材,国外同类产品在一些性能指标上也不完全符合要求,并且受运输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根本无法保证工期。


自古华山一条道,要解决钢材问题,我们只能走自主创新之路,自己研制生产。为此,“鸟巢”建设者赶赴我国重要的高强钢生产基地――河南舞阳钢铁厂,经过厂家反复测试,多次锻造,满足“鸟巢”要求的高强钢Q460板材终于出炉了。Q460钢材填补了国内空白,使包括“鸟巢”在内的所有北京奥运场馆建设钢材全部实现了国产化,这后来也被誉为“我国建筑钢结构发展的里程碑”。


此外“绿色奥运”的设计理念贯穿了“鸟巢”设计、施工、运行等每个环节。比如检票厅顶部使用太阳能作为系统的清洁能源;使用地源热泵,用于补偿体育场空调系统;设计使用膜结构不仅确保了体育场内部的亮度,还节约了能源……其中,水的循环利用是“鸟巢”建设中得意之作。“鸟巢”的设计充分考虑了雨洪利用,收集、处理后的雨水可用于比赛场馆草坪灌溉、空调水冷却、冲厕、绿化、消防等,年均节水近6万吨。


Q460钢材的研制、绿色节能技术的探索只是建筑过程中众多创新的冰山一角。在“鸟巢”建设过程中,建设团队承担了国家及北京市科研课题近20项。目前全部课题完成了研究与应用工作。其中,“巨型马鞍形空间钢结构支撑卸载技术”、“矩形钢管永久模板混凝土斜扭柱施工技术”等8个课题已通过专家鉴定,6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们还制定了10项标准,申报获得专利6项,获国家级工法4项,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2项。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说,这样的庞然大物建造出来一定耗费巨大吧,下面我们再来讲讲鸟巢是怎么节约成本的。我们都知道,作为社会公益项目,体育场馆建设过去一般由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经营,出现亏损则由财政补贴。这导致许多体育设施在建成后往往成为“包袱”。而这次“鸟巢”的建设,相关负责人们转变了思路,从规划布局、功能设计和投资运营体制等三方面入手,力争将“包袱”变为宝贵遗产,促使奥运“鸟巢”孵出产业“金蛋”。


据介绍,在“鸟巢”设计之初和深化设计的过程中,全过程都贯穿着赛后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满足奥运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永久设施和临时设施的平衡。“鸟巢”9.1万个坐席中,有1.1万个是奥运会期间的临时坐席。同时,在“鸟巢”的设计建设中,设计者还在场地和空间的多功能上下了很大功夫,尽可能改变场馆的单一性,提高场馆利用效率。除能够承担开、闭幕式和体育比赛外,“鸟巢”还将能满足健身、商务、餐馆、展览、演出等多种需求,为实施“后奥运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在此基础上,设计者将“鸟巢”的功能与周边地区日后定位乃至整个城市的中长远发展规划结合起来考虑。根据已确定的规划方案,“鸟巢”所在的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赛后将成为一个集体育竞赛、会议展览、文化娱乐、商务和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市民公共活动中心。作为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将成为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相当长时期内,也将是参观旅游的热点地区。


“鸟巢”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37个竞赛场馆的代表,这件被誉为“第四代体育馆”的伟大建筑作品,见证的不仅仅是人类21世纪在建筑与人居环境领域的不懈追求,也见证着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不断走向开放的历史进程。


本期节目就到这,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薛令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