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章 解表药 麻黄

2.第一章 解表药 麻黄

00:00
08:34

解表药
赵桐曰:解肌与发汗不同。桂枝汤曰解肌,营弱卫强,调解营卫之意也。麻黄汤曰发汗,谓直发其汗,峻逐寒邪也。若论中表未解,宜先解外等辞。有音懈者亦可谓表有邪而解之。兹言解表,是言表间受困,毛孔不通而解之,亦可说表而出之,解而散之。此虽中医术语,当思考也。此言解表药,乃解肌发汗之统辞也。
辛凉解表:温病伏邪之初,虽有太阳证状,非表证也。寒邪内潜,蕴化毒火,出表而不得也。出表不得,则似表证矣,慎不可辛温误表,致逆促命。宜凉熄内焰,辛透外表也。时温意同。详予《伤寒述义》《索问选读》之温病论。
辛温解表:寒中于外而致发热,恶寒,头痛,体痛,呕逆者,可用辛温发汗直驱寒邪。今称辛温解表,从俗也。

麻 黄 
春苗,至五月,长及一尺,稍有黄花,结实如百合瓣而小,又似皂角子,味甜,外皮红,里仁黑,根皮黄赤,长近尺余(《本草图经》,下文简称《图经》)。栽此物地,冬不积雪(邹澍)。药用其茎,宜去节,有节则发汗不力。桐谓节者节也,行血发汗之药,恐其过者皆用节,如藕行血而节反止血之类。此药气之最清者,其用在通,较之气味雄厚者,其力更大(徐大椿)也。
经: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瘕积聚。
麻黄,中空有节,苦温草也。苦泄闭,温祛寒,气味极为轻清,轻清则无微不达,无微不达则能透皮肤毛孔之外,人顽痰死血之中矣(徐大椿)。中风伤寒头痛,邪侵太阳也。温疟,冬中于风,寒邪之深潜骨髓也。苦人心,心主汗,中空能通,发表出汗,病斯已矣。赤黑痪毒,血肌肉也(陶弘景)。毒风瘾疹,痹著血液也(甄权)。目赤肿痛,风寒凝血也(李时珍)。产后血滞,内作癥痕也(李时珍)。壮热温疫,热郁内外也(甄权)。水肿风肿,鬼门(毛孔),不通也(李时珍)。皆可藉此而透通之。故能去外邪著身,郁而化热之邪热,并治癥瘕积聚之作寒作热(赵桐),治外邪形寒伤肺之咳逆上气,并治内饮之咳逆上气(张仲景)。然性温益散元阳,内虚者服多致悸,有热者宜合凉药。通泄肺气,大有殊功。好唾,肺不布津也(陶弘景)。溺闭,肺气不降也,通上窍而下窍开矣。用节则发汗不力,如恐其过,则又必用节以制之(赵桐)。观麻黄之地,冬不积雪,是知伸阳气于地下,不为外寒所凝固,益晓然矣(邹澍)。予创治胃石、胰腺结石、肾炎等法,皆由此悟出也。
汗多及虚喘,忌用。用时宜先煮去上浮沫,否则心烦。根能止汗。中风伤寒 中风者,必因乎寒,苟无寒,风必不中。风为阳邪,乃伤寒中之阳邪也。风伤卫定涉及营,寒伤营尤始乎卫,涉及营者卫重而营轻,始于卫者营病而卫尤甚。是知麻黄可用于伤寒,桂枝可用于中风,特察其机宜耳。后世截然分开,或颠倒营卫,并引阳邪用桂下咽则毙为证,学未精也。
温疟 《经》(《素问·疟论》):温疟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而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详见予《素问选读》、《金匮述义》。
咳逆上气 咳逆即咳嗽,上气即喘,古名也。
癥瘕积聚 癥者征也,扪之即得,有物可征也。瘕者假也,如市井所集之物,聚散不常也。在脏曰积,在腑曰聚。古有五积、六聚、七癥、八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