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家乡在佟宝屯的日子,生活比较艰苦,那时整个社会物质比较匮乏,更何况我们所处的遥远边疆了。一年到头主食就是大馇子和小米,副食更是极度缺少,除了夏天有一阵能吃到新鲜豆角,秋天有土豆和酸菜,别的就没什么了(但我们当时绝对能吃饱,其实也很不错了)。最主要的是没有油水,尤其是刚去那两年,我们不会安排生活,不会养猪,不知道怎样留下一年的油水,只好吃盐水加大料煮土豆,咸菜也成了奢侈品,那是好心的村民赠予的。记得我们去姜家屯串门,见小宋她们几个将玉米饼子一切两半,中间加上白糖,好生羡慕。待到她们请我们品尝时,才知道哪里有白糖,饼子中间夹的是从天津带去的细盐。
农村不休周日,下雨天就是休息日。雨天闲暇时最永恒的话题是天津的各种食品,从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十八街麻花,到各家的拿手好菜;从过年的饺子、炖肉、炸丸子,到各家各户的日常炒菜,家中的醋熘白菜回味起来也是上等佳肴;从起士林的奶油点心,到小食品店的崩豆、五香大果仁、甚至豆根糖……总而言之,凡是十七年在天津吃到的、听说的美味佳肴,都被我们搜肠刮肚地抖搂出来,都是我们津津乐道的主题,且百谈不厌,越说越上瘾,真正是最经典的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谈到兴奋之时,不知谁建议,回津以后一定共同去一趟“狗不理”,要把各种馅料的包子都点到,每个人点一斤,然后痛痛快快地吃个够!这建议太有创意了,得到大家一致拥护!开始时相约回津后一周之内实现这宏伟目标,后来再谈起,大家都觉得一周以后再去,时间太久了,于是又相约回津后,洗洗澡换换衣服,第二天就去“狗不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回津时间的临近,大家都有点迫不及待了,最后达成一致,决定回到天津谁也不回家,拿着行李直接去“狗不理”
终于捱到了冬季,队里的粮食打完了,各家各户的粮食分完了,屯子里的村民开始“猫冬”,我们这些“候鸟”可以飞回南方的家乡了。我们简单收拾了行装,踏上回津的列车,那时火车超员非常严重,一路上根本没座,到秦皇岛才捞到座,两只脚都肿了,记得回家一周才恢复。
我们经过两天一夜的颠簸,火车停在天津东站,我们挤出车厢,跑出站台,各自奔向不同的汽车站点,目标自然是那向往已久的温暖的家。“狗不理”之约被我们早已抛到九霄云外, 至今我们几个也未曾团聚过“狗不理”包子铺!
2011年5月,在人民公园附近的狗不理分店,盖刚为杜健圆了狗不理之约,我们乌兰图雅五队和七队的知青共享了狗不理包子宴。给杜健带来意外的惊喜。
福狸耳朵 回复 @萧爱华: 1968-2011,四十三年,约定终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