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孩子”养成记—《谷爱凌:我18》纪录片导演冯冀专访

“别人家孩子”养成记—《谷爱凌:我18》纪录片导演冯冀专访

00:00
27:15

在今年2月北京冬奥会期间,我在家跟爸妈不仅看了多场赛事,还一起看了谷爱凌的4集纪录片。当看到谷爱凌调皮地爬树时,我爸妈还饶有兴致地说我小时候跟她一样停不下来,喜欢跟男孩子们一起翻墙、踢球,而不是同女孩们一起玩踢毽子或跳橡皮筋。


谷爱凌夺冠后,全中国都在讨论这个近乎完美的女孩。与此同时,一部总时长近100分钟的完整纪录片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们这些吃瓜群众的好奇心。对于接近5亿的播放量,我觉得不足为奇,但让我为之惊叹的则是竟然有团队从6年前就开始跟拍她,并且素材如此之丰富多元,让我着实羡慕不已。


上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体育题材纪录片是由SMG历经四年跟踪拍摄上海多位优秀运动员备战东京奥运的征程《走出荣耀》。其中有陈芋汐初登10米跳水台的胆怯与害怕、有黄雪辰在生育后减重60斤的汗水与泪水、也有我帆船师弟师妹们经历撞船意外的无奈与心痛。


印象中在我备战的那些年,跟踪过我最长的一部纪录片是由央视的团队制作的《中国体育再出发》。他们在2016年先去到墨西哥跟拍了世锦赛前两周的训练、随后又到英国记录了我在南安普顿读大学和韦茅斯跑帆船的一些经历、最终在里约奥运结尾。整个纪录片录制历时约4个月、实际拍摄约3周的时间、播出时长15分钟。


随着媒体的日益发展,如今的运动员们多了几份“幸运”,有机会可以把更多的影像和视频资料留存下来,无论是跟拍还是播出的时长在过去几年都有了大幅的增长。不过要想看到更多像《谷爱凌我18岁》这样高质量的纪录片依旧挑战不小,为什么?


首先国内的运动员大部分都是跟着省市、国家队全日制的训练体系,常年生活基本三点一线较为乏味,而谷爱凌不仅同普通学生一样正常读书,还有丰富的课外安排和娱乐生活。比如我们在纪录片中看到谷爱凌除了滑雪的训练和比赛,还有她参与各类体育运动、弹钢琴、表演、打耳洞、以及在各地旅游玩耍等丰富多彩的故事内容。


其次谷家对于纪录片拍摄的团队是抱着非常欢迎的态度,不仅让导演、摄影师都在自己家里同吃同住,并且也毫无限制地让他们随便拍。这才让我们有机会看到爱凌跟着奶奶一起包饺子、因发烧难受而痛哭不已、自己一个人静静地看书等多元的画面。而对于我们大部分的专业体育队来说,上到领导教练、下到运动员本人,对于媒体的到访总会抱着一个提防的心理,就生怕影响了严苛密集的训练与休息。所以不经意间,好像就是为了完成任务一般,“敷衍”式地应对着摄影团队,更糟糕的或许还不配合拍摄,甚至婉拒某些跟拍的请求,不想曝光所有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则往往都是真正能打动观众、直指人心的幕后花絮。


那国外各个运动项目的成员对于媒体又是什么态度呢?因为他们很大的一笔经费支持来源是赞助商,所以他们会竭尽全力满足媒体朋友们的拍摄和采访需求,甚至还会特地花钱请专业人士来帮他们拍照和做视频,进而提升曝光度回报金主爸爸们和吸引更多的粉丝。反观我们国内运动员们有强大的举国体制作支撑,根本不需要亲自去考虑训练和比赛经费之类的问题,因此不仅看不到媒体能带给他们的帮助,反过来还会嫌弃增添额外的麻烦和心理、舆论的压力。


爱学习、爱看书的谷爱凌

无论是在纪录片里还是冯冀导演跟踪拍摄的观察,谷爱凌在训练和比赛之余会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学习和看书之上。在她身上最令人叹为观止的一大特点,就是不仅拿到了奥运冠军,还是个妥妥的学霸,她时间到底是怎么安排的?


每年暑假妈妈谷燕会让爱凌在国内上补习班,这跟国内很多家庭的情况别无两样,但不同之处是在于:谷燕让女儿能提前熟悉并掌握下学期的部分知识点,为的是爱凌在开学后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尝试各种体育运动和艺术音乐,而不是被大堆的学业给压垮了,或要求达到什么样的成绩等。


在往返比赛场地的几个小时车程上,谷爱凌就静静地坐在车里看书。这也让我想起这些年随着帆船运动逐渐走向大众,很多青少年业余帆友们为了能在周末去外地比赛,都会在飞机上抓紧做作业。额外的兴趣爱好和体育活动不仅没有让他们拉下学业,反而还让他们在学习效率上变得更高、更积极、时间管理的观念和能力也随之和提升。


谷爱凌虽然说着一口含有京腔的普通话,但在早些年对于中文字体能识别的并不多。但她总能带着一份强烈的好奇心与不耻下问的态度去主动寻求答案,而不是安于现状仅满足于能听说的日常交流就好。


在她自己热爱的滑雪运动上就更是如此,在空余时间会去查阅一切跟该项目和赛事相关的书籍与资讯,这种主动学习并学以致用的效果之佳和能量之大,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先是在11岁第一次出国时吃了英语的哑巴亏,让我意识到要想在这个项目上有所作为,语言是第一关,于是便下定决心苦学外语。但这还只是第一步,但语言这门工具至少已经为我打开许多扇窗。国内在帆船领域的积累还不太多,但英文相关的书籍却数不胜数,我陶醉在这浩瀚的知识海洋,并把他人辛苦研究出来的航海技战术、体能训练、健康饮食和心理抗压等各路“招数”用到自己的身上,真的是让我的训练更加科学、投入的回报也是事半功倍,成绩也自然而然地有了突飞猛进的趋势。


当我们国内专业运动员进入全日制的训练模式后,因为没能再像普通学生那样继续上课,在读书和自学习惯的养成上或许是未来可以去补足的一个短板。因为语言的限制而让很多中国体育人无法真正融入到全世界竞争的环境中去,也是我们在训练之余可以挤时间去改变和进步的一个现状。毕竟各行各业要想成功,都离不开永无止境的学习和探索精神。

父母究竟该如何用体育来教育孩子?


虽然在纪录片里,母亲谷燕的出镜率很低,但我们还是从冯冀导演口中了解到更多家教对于谷爱凌成为“完美范本”的些许线索。首先谷妈妈从来都没有跟爱凌说过:“你一定要争取参加冬奥会、必须要朝着冠军迸发”之类命令式的话语,而是想办法去激发女儿自己的内驱力、挖掘她的天赋与潜力、帮助她找到自己的爱好与梦想。谷燕自始至终都是以平等的身份与女儿对话,通过观察加以正确引导,然后百分百尊重并支持谷爱凌自己的选择。因为谷妈妈深知,通过体育是为了让女儿锻炼出更强大的心理能力、更坚硬的意志品质、更健康的身体素质、更广泛的兴趣爱好和更多元的社交圈子。


在谷爱凌自己说出想要代表中国参加北京冬奥会后,谷燕就引导说既然你有这个远大的梦想,那需要怎样去实现它呢?于是两人就一起把这个大的目标拆解开来,具体到每一天、每一周和每个月需要去做的事情。


我也碰到过很多家长前来咨询我说怎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才、参加奥运、拿到各类赛事的冠军等等。而就我自己过去的经验来说,这些都不应该是我们关注的焦点,而是要像谷燕那样的教育和培养理念,帮助孩子们去找到他们最喜欢的领域,以培养兴趣为先,只有当他们自己享受在其中,才有可能在历经万千困难和逆境后突破重围、绽放属于他们各自的光彩,而至于结果或成绩,真的随遇而安就好。


9点睡觉,真的有必要么?


北京冬奥会期间,关于谷爱凌每天睡10小时的消息不绝于耳,大众对这件事情如此津津乐道,可见当今社会我普大众能睡那么久的少之又少。


我以前刚进帆船队跑青少年OP级时,队里也有严格的规定,晚上9点半必须熄灯睡觉。领队会探窗、教练会查房,要是没及时关灯,肯定会先“迎来”一阵敲门声,也就是提醒我们赶紧按下灯的开关。而我们呢,往往是会在漆黑的房间里聊会儿天,97年那会儿队里还没人能用上手机,顶多躲在被窝里打打Gameboy或俄罗斯方块。等到年长一点转入“大”帆船后,“有幸”延长到晚10点熄灯,但我们队员也一定会跟管理者“斗智斗勇”,好似要想尽办法让自己醒着的生命能延长一点。


谷燕让爱凌每晚9点雷打不动、一分钟也不能晚,必须上床睡觉,在这一点上没有商量余地。看似有些“无情”,但其实我也认同、并愿意去这么做。如果只是把它看作大人给我们强制设立的规定,那你有一百种理由可以去违抗它;但如果了解背后真正科学的原因,无论是青少年长身体的时期、大运动量训练后的恢复、伤病的自我修复等,都是要靠充足的睡眠来支撑。


但确实啊,手机的诱惑、大量的作业、游戏的痴迷、网购的快感、追剧的享受,成了我们走向成功道路的最大“敌人”。你的自控力足够强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