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毕加索的和平大使 · 格尔尼卡

《外》毕加索的和平大使 · 格尔尼卡

00:00
09:06

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讲和平鸽的时候提到过一幅关于战争题材的作品吗?提示你们一下,名字有4个字奥!


有点难对不对?

没关系我们今天就来解读这幅毕加索这幅1937年创作的超级有名的《格尔尼卡》!


 

与我们一起看过米罗画展的小朋友一定对这幅画有印象!我们在介绍西班牙内战的历史背景时,讲到过这幅画,因为《格尔尼卡》正是在西班牙内战时期创作的反战题材的著名作品。

别看这里显示的图片不大,可实际上这是一幅巨型的油画,尺寸非常惊人!它长7.76米,高3.49米。就这高度都抵得上一层楼多了呢!如果你想看真迹,就要去马德里的国家索菲娅皇后美术馆里欣赏!我就特别想去一睹芳容,一定超级震撼的!


回归正题,你们有没有发现这是一幅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的画作?其实在我们颜色分类里面,他们根本不属于颜色!所以毕加索另辟蹊径,用这种很特殊的颜色,把战争悲凉的氛围和这种悲剧性的色彩表达的非常的贴切!

这幅作品的诞生是因为毕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一个委托,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装饰性壁画。而就在他创作期间,1937年4月26日,发生了一件很可怕的事!德国空军轰炸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他们在三个小时的轰炸里炸死炸伤了很多的平民百姓,使得这片区域就瞬间的化为了平地,。德军的罪行也引起了一个国际舆论的谴责,作为西班牙人的毕加索义愤填膺,所以他决定将这个事件作为他创作的题材画出来,表达对战争犯罪的抗议,悼念这个事件中死去的民众。


《格尔尼卡》的创作手稿曾在2019年的时候在上海的展览中心有展出过!在那个很低调的展览上,我看到毕加索在反反复复的修改后,完成了这幅作品的创作。换而言之就是我们可以从过程图清楚看到《格尔尼卡》是怎么被创作出来的,他的每一个角色是怎么变成最终我们看到的这个画面。


接下来我们就跟着图片了解一下这些看似奇怪的动物和人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我们从画的右侧的公牛形象说起,听过之前讲解的小朋友都知道毕加索有多爱公牛!但是在这幅作品中的公牛形象其实象征的强暴者,施暴者。

 

从这两张草图上,我们能清晰的看到毕加索尝试了多种公牛的画法,试图更精准得表现出这个强权,暴力的角色。最终确立了这种比较简洁、概括的,更为立体主义的公牛形象。


在第二段的位置呢,是公牛左侧的一匹受伤了但扔在挣扎的马匹,你听到它撕叫的声音了吗?你看到他绝望痛苦的表情了吗?它是因为被刺伤,而发出嘶鸣声的那种歇斯底里的感觉,他象征着在苦难当中最无辜牺牲的民众,就是我们的西班牙人民。

 

在《格尔尼卡》的第三段,是画面中非常显眼的那个灯。画上有个女人举着一个灯,从窗子里面伸出头来,这个女人有没有和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很神似?这个细节就是象征着人们渴望和平和自由。

 

在第四段的地方,我们会看到一个躺在地上的男子,看到他断了的手臂吗?挣扎的面孔有一种死不瞑目的感觉,即使是牺牲了,但是依然精神战争的这个精神尚存。你应该能猜到他代表哪个人群了吧?对了,他是这场战争中,那些不屈不挠的战士形象。你们看,他的断臂拿了一支断箭,巧妙的是,他剑上开出一朵小花儿,花是称颂了战士们这种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

 

我们看到第五段的时候,发现有位母亲怀抱手中的孩子仰天而泣!大家一定猜到发生了什么!这位母亲在看到孩子在自己怀着死去的时候,内心痛苦的这种呐喊跃然于纸上。

而这组形象的表达方式是有出处的,那就是米开朗基罗的《圣母哀悼基督像》,圣母抱着死去的耶稣形象是大众公认的最为经典的母亲哀悼孩子的形象,在格尔尼卡中毕加索重现

了这一幕!

 

我们如果再看得仔细点,会发现画面上还藏有很多的细节!例如牛的表情,它给人一种很难受的感觉,龇牙咧嘴的,他背后指代的是法西斯的残暴和黑暗。因为这场战争的施暴者就是法西斯。在画面里面还有奔跑的女人,这个女人的动作、神态都给我们造成一种惊慌失措,很惊恐的感觉。画面上我们还看到一个很奇怪的跳楼的人,向上的跳楼方向给人一种向上呼救,无助的感受!

 

最后我们再来对比不同构图的格尔尼卡,会发现最后的这张成品的构图,中间形成了一个等腰的三角形,而三角形的中轴呢,恰好恰恰就将这整幅长条形的画面均分成了两个正方形,嗯,而画面的左右两端的图像呢,又是相互平衡,相互制约的。所以呢,这种所谓的金字塔式的构图啊,其实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是有一种相似性的。

如果大家还意犹未尽可以移步到2014年西班牙导演卡洛斯·绍拉导演拍摄了电影《33天》,该电影讲述了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的过程。


今天的分享结束了,感谢聆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兰_53u

    是代表无辜的平民

    游米亲子 回复 @兰_53u: 嗯嗯,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