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角神从外观上,可分为力士形、宝瓶形
从材料上可分为木质、泥质、石质、砖质
甚至是金属材质。
例如蓟县白塔角神
一 、“萌物”的出世
对于角神的出身,查阅了相关文献后认为有三种可能:
1、创造角神用来表现集千钧之力用于支撑建筑。
《宋史·礼志》中有“四隅之阿,四柱复屋”,反映了以四柱支起屋顶的结构特点。
2、中国远古神话中产生了角神代表支撑天空。
《全后汉文·上述箴》中描述:“四岳阿鲧(gǔn),绩用不成。”(“岳阿”指的是四极之山,战国时期的铜镜上多出现四山的形象),表明了当时认为有四山支撑着天空。
3、古代神树的衍生物。
齐临淄墓出土漆盘与长沙楚墓出土的帛书图形的四角都绘有四棵树,代表古代神话中建木、扶桑、若木等神树。
总的来说呢
中国古人总是对四角支撑物有特别关注
这是促成建筑中“角神”出现的重要原因
二、“萌物”的成长
战国
佩剑铜人与角神设计理念类同
较早的角神实例是战国时期
中山王墓中的四龙四凤铜方案
此案虽非建筑
但四角却有一斗二升的抹角斗栱形象
斗栱下以四龙首相承
与建筑角神在功能上相似
图片
中山王墓·四龙四风方案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过青铜编钟
钟虡(zhōng jù)设计为佩剑铜人
双臂托举横梁
更与角神设计理念类同
汉朝
汉代石阙的神人形象
历经两汉数百年的发展,从川渝地区保存至今的石阙上,我们终于得以一窥当时建筑所用角神的面貌。
高颐阙铺作层的转角有坐在枋木上的神人
弯腰向前,肩扛上层木
与后世角神的设计相似
高颐阙的角神还有持盾、持戈的形象
小知识
汉代石阙,简称汉阙,是汉代的一种纪念性建筑;铺作即现在我们称的斗拱。
此外,绵阳杨氏阙、赵家村东无铭阙、沈府君阙等阙上的角神形象近似猿猴,甚至有大猿怀抱一至二只小猿的形象。
可见此时的角神形象不拘一格,与阙身其他浮雕装饰的灵怪互相呼应。不过此时的角神被放在铺作层下部,仅有装饰意味,并未凸显功能性。
汉代建筑不但角部铺作设置角神
柱上或柱脚亦设有托举状的神人、神兽形象
洛阳古墓博物馆藏一东汉墓横楣之下
中部有大斗承托
斗下有柱
柱上端雕刻立兽
瞋目张口,双臂上举托大斗
魏晋南北朝
经典“托举”力士形象出现
邯郸北齐响堂山石窟中
四隅柱下有神兽扛柱形象
神兽单膝跪地
一手置于膝上,一手力顶柱脚莲花
张口吐舌,形象可惧
与淮阳北关汉墓神兽驮柱做法类似
隋唐时期
力士形象定型与宝瓶的出现
隋唐时期,角神逐渐定型为力士形象
陕西唐乾陵“述圣纪碑”的石雕角神就是实例
“述圣纪碑”树立于乾陵内城南门西阙之前,碑身为五块大方石叠起,顶部设计仿木建筑四阿屋盖,但并未表现出铺作层,碑身方石顶部直接承托屋盖,交接部位雕以与汉阙相类的交叠仿木一层,上出石雕角梁及椽,椽上雕覆瓦。
“述圣纪碑”的角神在交叠仿木之下的四角
与方石相连雕成
力士壮硕而赤身
四肢张开,但皆残
下肢不知所依何处
上肢据形态推断为奋力托举屋盖状
“述圣纪碑”雕于唐代早期,设在皇帝陵前,反映出高等宫殿建筑的形制,可推知当时大型殿宇建筑檐下四角使用力士角神已经普遍了。
小知识
这时的木建筑角神实例有存留,其一为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堂檐下角部的“邪鬼”(角神),奈良文化财研究所以“年轮年代法”测得其木材为公元636年,当时中国为唐贞观十年,为初唐时期。
这一角神雕刻得形象夸张、体态浑然,双腿跪于“尾垂木”(下昂)上,双手置于腿上,俯身低头,做用力扛住上层角梁之状(下图),其位置、造型均已如后世常见,且手法成熟。
由此可见,角神作为建筑构件的成熟定型可能早至南北朝时期。
唐五代后
扛坐神的应用更普遍
五代后蜀高祖孟知祥墓中
棺床侧面雕有力士扛坐神
盘膝而坐
头部及肩部扛顶
与其同在蜀地、时代接近
前蜀高祖王建永陵及附近周皇后墓中
扛坐神却面向棺床
双手置于棺床下
作合力抬起棺床状
更加直观生动、别有意趣
此时期宝瓶形象已出现
北宋《营造法式》中记载
“(由昂)所坐枓上安角神,若宝藏神,或宝瓶。”
说明此时除人形外,“宝瓶”也作角神
晚唐时期的佛光寺东大殿用了宝瓶
佛光寺东大殿
小知识
宝瓶原是佛塔塔刹上所常用的构件,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刹上即有宝瓶,《洛阳伽蓝记》记载:“孝昌二年中,大风发屋拔树,刹上宝瓶,随风而落,入地丈馀。”宝瓶形制作为建筑“角神”替代品的出现,当与早期佛教建筑尤其是佛塔的组群形式有关。
宋代
特殊的“角神”
宋辽之后
木构建筑角神存留的实例逐渐增多
国保建筑义县奉国寺
大雄宝殿四角的角神
盘膝坐于由昂平盘斗上
双手放在双膝上
肩与头顶住角梁
这与上文的孟知祥墓棺床扛坐神姿态相似
奉国寺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
距唐朝灭亡百余年
此时多地仍继承着唐代建筑余风
如泽州宋代青莲寺大雄宝殿
经过各时期不断的发展演变
宋代之后
角神的形象基本固定为力士形、宝瓶形
三、“萌物”的官方身份
关于“角神”的权威性解释有两条:
1、梁思成解释说“宝瓶是放在角由枊之上以支承大角梁的构件,有时刻作力士形象,称角神。”这在《梁思成全集·第七卷》第251页记载。
2、著有《“营造法式”辞解》的陈明达先生解释说,角神是“坐于转角铺作由枊平盘枓上,上承大角梁”的构件。
角神为何常常被我们忽视呢?
第一,角神由于功能性和所在的位置特殊,导致并不是在每一组铺作(斗拱)层中都有;所以不是特别常见。
第二,角神这一构件多与其他构件结合程度不紧密,经常堕落导致损毁或丢失。
建筑遗产中常常有类似角神一样被人们忽视的小构件,而恰恰是这些小构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建筑遗产的科学或者艺术等价值;此外,这一类构件也是经常被古建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