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解读序言1

庄子解读序言1

00:00
14:35

前言

 

在解读《庄子》之前,我们需要先回答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庄子是个什么样的人?第二,我们为什么要读庄子?第三,庄子应该怎么读?第四,庄子这本书为什么会这么写?第五,庄子的高度究竟有多高?

 

一、庄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庄子是楚国人,居住在楚国蒙地,蒙地就是今天的安徽蒙城县。庄子曾经的职业是做蒙地的漆园吏。有人说庄子是宋国人,这是毫无根据的结论。首先,宋国不是当时的学术中心,不具备产生圣人的文化土壤。其次,宋国的漆器根本不发达,没有产业的驱动,不可能产生庞大的原材料生产基地。


再次,宋国是商朝遗民,在周朝,宋人一直备受天下人讥讽,只有宋人不讥讽自己。庄子在书里,对宋人的讥讽十分辛辣,显然庄子不会是宋人。那时候如果要讲一个傻子的故事,通常开篇都是说,从前有个宋人。


以此三点来反观楚国,更能说明庄子是楚国人,而不是宋人。首先,楚国是当时的文化和学术中心。不仅产生了庄子这样的圣人,还产生了老子和屈原这样的大圣人。其次,楚国的漆器艺术和产业是当时最发达和繁荣的,所以才有很多的漆园。再次,庄子对楚国是充满褒扬之心的。庄子在逍遥游开篇就讲图南之志,这就是楚国文化所特有的对凤凰的崇拜。中原文化,更多的是崇拜龙。


对庄子的另一个误解是,认为漆园吏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实际上,漆器是楚国的战略产业,是当时天下最名贵最高端的奢饰品。它既代表了当时艺术审美的巅峰,也是楚国皇家御用品,同时还是楚国出口的支柱产品。所以说,漆园吏非但不是无足轻重的小官,还是掌管楚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官员。


为什么这么重要的职位,会让庄子来负责呢?因为庄子是楚国贵族,和楚国国君是亲戚。庄子是楚庄王的后人,庄子的姓氏,就来自楚庄王的谥号庄字。以祖上的谥号为姓氏,庄姓的源头就出自楚国。有人看了《庄子》,就认为庄子是书里描写的那样,是个吃米都得找人借的穷光蛋。认为他出身卑微,一生穷困潦倒,实际上并不是这样。那只是书里面写的寓言,不能把寓言当现实。


看到这里,是不是很多人觉得有些诧异,楚人不是蛮夷吗?怎么会成为当时的学术和文化中心呢?实际上,楚人非但不是蛮夷,还是三皇时期就根正苗红的中原华夏族人。华夏族是汉族在汉朝之前的称谓。商代夏之后,商人把楚人从中原驱逐了出去。还蔑称楚人是蛮夷。后来周代商,赶走了商人,楚人也是武王伐纣的盟友之一。立了功的楚人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回归中原了。但是周人并没有把楚人封在中原,而是视楚人为蛮夷,怠慢了楚人。


周王室没有把楚人迁回中原,只给楚国封了一个子爵,这是当时所有诸侯国里面最低级的一个爵位,封地也只有五十平方公里,这就是楚国最开始的建国基础。后来楚国人一直奋发图强,就是为了能提高自己的尊位。到了楚武王的时候,楚武王攻打随国。大家都很愤怒,因为依据周礼,不可攻伐无罪之国。楚武王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让周天子能够提高自己的爵位。但是周王室拒绝了楚国。愤怒的楚武王发出了震惊天下的一句话:“王不加位,我自尊耳。”

 

楚武王,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都封了王,这样楚和周成了并立的两个王朝。自立为王是楚国命运的一个大转折点。周王室内乱,王子朝奔楚,则是楚国文化和学术兴盛,并使楚国成为文化中心的重大的转折点。


综上可见,当年楚人南奔,保留下来了很多上古三皇时期的文化火种。从老庄的书里,可以看出来浓厚的三皇之学的底蕴。周朝官学的长期辐射和影响,使得楚国的文化学术逐步繁荣,老子做周王室史官,得以学习继承古圣之道。王子朝携带周室典籍奔楚后,楚国便成为当时的天下文化和学术中心。这便是老庄之道的源流和传承。

 

二、我们为什么要读庄子?

 

王子朝奔楚之后,居住在今天的河南南阳一带。他所携带的周室秘藏典籍,并没有悉数交给楚国国君,后来周敬王命人来索要,也没有拿到这些典籍。我们现在的考古发现,也没有发现这些书。


这些书去哪里了呢?我们从后来的一些史实中,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孔子一直到晚年才读到《周易》这本书,并且说,要是五十岁的时候就能读到这本书就好了。


为什么孔子五十岁的时候读不到《周易》呢?因为孔子没有机会读到这种周室秘藏典籍。这种书只有史官、天子、以及王室成员,才能读到。后来孔子又是怎么读到《周易》的呢?应该是从王子朝所藏的那些典籍中流传出来的。


《庄子·天道》说:“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


历史上,孔子和老子不是只见过一次,而是见过很多次。孔子第一次见老子的时候,王子朝还没有携带周室秘藏典籍奔楚。这一次孔子见老子,是响应周敬王的号召,献书给国家,重建王室图书馆。


子路给孔子出主意,说可以通过老子的关系,把孔子的藏书献给周室。但是老子却没有答应给孔子帮忙。这段话里面,有几个比较重要的信息。老子为什么会被免职呢?老子为什么不愿意帮助孔子?


老子之所以被免职,因为王子朝奔楚,周室典籍没看管好,作为王室图书馆馆长的老子,难辞其咎。而且,老子可能当时是随从王子朝一起奔楚的。因为王子朝在当时是合法的王位继承人。而晋国扶植的周敬王,才是非法的。所以老子随王子朝奔楚,也是理所当然的事。王子朝被杀后,老子自然也不可能回去继续担任史官的职务,所以被周敬王免职归居。


孔子向周敬王献的那些书,老子为什么不认可呢?因为这些书,只讲了周礼的部分。而更高明的圣王之道,孔子并没有掌握。自古以来,圣王治天下,都是道德仁义礼无者一体。孔子只知仁义礼三者,而不知三皇天道之学。王子朝带走的那些书里,不仅有周朝的档案和典籍,还有夏朝之前的档案和典籍。我们现在的考古发现,发掘的都只是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并没有发现王室档案和典籍。因为这些书,都被王子朝带走后,下落不明。老子作为这件事的全程参与者,他应该是知道那些书的下落的。


老子认王子朝为正统,不认可周敬王的正统继承人地位,那么他自然也不会把那些书的下落告诉周敬王。但也不能让这些书彻底消亡和毁掉。所以必须得让这些典籍和典籍里面的大道,后继有人。比如老子传《道德经》给尹喜,就是在民间寻找道术的继承人。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因为王室秘藏之书,都是圣王之学,不可以流传到民间。而尹喜可能也并没有全部看过那些书。有没有一个人,全部看过这些书呢?


从《庄子》这本书来看,我们基本上可以推断,庄子应该是一个全部看过周室典籍的人。王子朝被杀后,他的追随者,曾经组织过对周王室的反攻,不过还是以失败而告终。而那些周室典籍,可能是被老子秘密的藏匿了起来。并传给了一些弟子来守藏,这些典籍和道术,进而传到了庄子这里。


如果我们的推断准确的话,那么我们读庄子,就具有了很重大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庄子》这本书,进行道术考古,文化考古,精神考古,思想考古。复原和重现华夏文化的道术源流和文化脉络。还原华夏文化的至纯至真至正的大道。


考古的意义是什么呢?是为了道术寻根,文化寻根,精神寻根,思想寻根。只有根源纯正的民族,根本牢固的民族,她的文化才能焕发出真正的生命力,才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根深才能本固,本固才能道复,道复才能天下平,在文化和精神上流离失所的人,才能回归到最纯真的精神家园。


只有正本清源,才能激浊扬清。而庄子的道术和思想,正是这至正至清的天上之水。我们阅读庄子,理解庄子,运用庄子之道,就是为了最终可以,以这天上之水,涤荡这个污浊的世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昱丞丞

    怎么没有更新啦?

  • 神龙_uz

    非常好听的声音,听着很带劲儿

  • 2017元阳

    特喜欢您的声音,加油鼓励!

  • 咲咲_at

    谢谢!非常好听!也很有意义!

  • 敏于行_p6

    望多增加阅读文章,声音听着让人舒服。

  • 凌叶天尘

    希望多一些其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