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的寂寞-洪浩昌作品印象
我一向喜欢给相熟的朋友写文字。一是因为性情相投,更了解作品及人品的脉络,二是因为我信马由缰的个性,即便得罪朋友,他们也不会太在意。
这一次为洪先生写字,让我犹豫了很久,第一次站在作品前的时候,我立马去打听作者的年龄。那种色彩明度很高的画面,让你觉得有着少年般的澄澈与激情,可是,刮刀技法的运用,又让你觉得每一个笔触都充满着自信与老道。一直以来,我个人更喜欢古典主义的油画表达方式,那种薄而透明的画面,那饱含着光线明暗的唯美风格,更能够柔软的抚慰人心。初见洪浩昌作品,不是润物细无声的莞尔,而是突然惊艳般的炫动。
我是在滇池大坝旁边的千寻外滩西餐厅,看到洪浩昌先生的系列作品的,听说不久前他刚举办了云南系列作品的个展。这个出生于1973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的云南昭通画家,在举办了64次画展之后,回到云南,带着他对故乡的深情回忆,把自己20年来异乡生活的经历,叠加成眼前这一幅幅画作,穿破画面而来的,我似乎看到了这几个字,此情可待,此情可待…… 正如纯熟的刮刀技法运用一样,这不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中年艺术家,画面的结构也总是张扬而洒脱,每一幅画面都很满,颜色的饱和度很高。然而奇怪的是,他画作的尺幅,却让我很容易的和中国画联想起来,他的作品都是用细线条的框子装框,尺幅的大小,让人很容易联想起斗方,条屏,这些极中国风的元素。你就会在想,这是怎样一个画家?他的心里,奔腾着一个大大的世界,然而笔下,却故意的设限,把自己关在一个特定的情绪中,或者说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既定的人设中,写人生,说乡愁。千寻里放着的这些作品风格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小提琴的静物写作中,我看到了完美的化学灰,那是油画创作中很高级的中间色,另一侧抽象的色块铺陈,让人忍不住想起了康定斯基。除了颜色之外,让我印象更深的,是线条的肌理,运笔很重,轮廓的强调非常的明显,从老树的外观线条,到七彩红土地的刻意分层,我个人觉得那种强调,与明亮色彩的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很特别的画面感受,热闹之后的落寞,晴朗之后的,长长留白……
能与自己娓娓而谈的人都不能算是孤独的,起码他能用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方式,与这个世界聊聊。我想这就是洪浩昌先生,把作品放在千寻的原因吧,与这屋里的熙来攘往相比,它们是冷静而独立的,当这个被古老木头包围的风景屋里空无一人时,它独自唱诵着明亮的自己。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