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藜青与孔大盛派报处

孔藜青与孔大盛派报处

00:00
17:41

孔藜青与孔大盛派报处

                                                            (2021年09月07日 )






  平阳县城的孔大盛派报处是平阳邮政局报刊发行的前身,是一家代理发行《时事新报》《新闻报》《申报》《民国日报》《大公报》《文汇报》《东南日报》《浙瓯日报》等报刊的浙南总代理处。它的开设地点位于县城南门街中段,回生堂斜对面和隔壁,由开明人士孔昭清创办,经营起止时间为1919年至1950年2月,后由县邮政局接办,实行“邮发合一”的国有模式。

  孔大盛派报处开办的30余年间,开通社会风气、宣传社会时事、启发民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1932年至1947年,它作为平阳县委直接领导的地下交通站,为平阳的党和革命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孔昭清(1870-1936),平阳县城南门人,幼年失怙,为人厚重且勤奋好学,精通书与算。为维持生计,他弃学经商,早年曾在平阳县江南蒙馆教书。1919年“五四运动”后,经棋王谢侠逊推荐,代理经销报业发行。一开始,他每日零售仅数十份,后来销量渐增,正式在南门街打出“孔大盛派报处”招牌。该派报处最多一日可发行800多份,发行范围为平阳县域及泰顺、文成县部分地区,开启了浙南报刊发行之先河。



  孔藜青(1909-1947),笔名平易,孔昭清次子,当过报童,1923年9月就读于温州三育中学,1926年7月毕业,同年与县城东门知识女性张绿映结婚。1927年初,夫妻二人均参加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随军进驻杭州。后部队遭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被遣散。

  1928年四月间,在兰溪县妇女会工作的张绿映临产患病,夫妻遂回平阳。回乡后,他们先在县城南门西坑路一泉小学(天主教会办的)教书,因校方强制学生课前课后“祷告”,愤而离职,继而在城北乐群小学(现昆阳一小)任教。

  1932年,叶廷鹏等成立了中共浙南委员会。孔藜青与叶廷鹏是亲戚关系,又志同道合,故参与其中,与陈阜、黄先河、吴毓等共产党人经常聚一起。平阳县城、麻步、鳌江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之后,党组织决定在孔大盛派报处建立地下交通站,作为共产党组织开展秘密工作的活动场所。中共平阳地下党委派交通员与孔藜青进行单线联络。孔藜青及其家人为共产党人提供食住、掩护放风。

  吴毓也常来孔大盛派报处传递党的消息。在国共合作的前后,吴毓从隐敝活动到公开露面,其着装发生了变化。以前,他基本上都是在下雨天来,穿蓑衣,戴草帽,压低帽沿,传递党的秘密,后来是穿西装,戴学士帽,正大光明地来到孔大盛派报处转达党的决定,然后赴国民党政府进行国共合作谈判事宜。



  1936年,孔藜青在平阳县民众教育馆工作并担任馆长。共产党委派吴毓作为他的直接领导。孔藜青以此职业为掩护,通过交谈、介绍进步书刊等方式联系群众,开展党的秘密工作。

  1937年冬,孔藜青在民众教育馆工作时发现一个名叫方敏的读者在打听如何加入刘英、粟裕的部队。孔藜青对他的身份进行了调查,从在国民党警察局的内线那里发现了方敏的密信后,及时向吴毓汇报。方敏是瑞安人,杭州警官学校特科专业毕业,系浙江保安司令部宣铁吾派出的职业特务。他准备打入刘英、粟裕部队,作长期潜伏。后中共浙南特委命令浙南红军游击队陈铁军、陈急冲设计,委派孔藜青等人将其智诱到平阳梅溪乡凤岙后山实施枪决。

  1938年2月,叶廷鹏在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时被捕。孔大盛派报处作为担保方,孔藜青胞兄、经理孔凤梧出面保释叶廷鹏出狱。

  1938年3月,吴毓就任新四军驻丽水办事处主任,将孔藜青、谢仲明、陈天孩等一批进步人士和未公开身份的共产党员安插在国民党丽水地区各机关。孔藜青被安排在云和县建设科任技士。20世纪40年代初,叶廷鹏和吴毓相继牺牲,陈阜又奔赴外地开展革命工作。孔藜青和共产党失去了联系。之后,他在驻平阳的省明矾管理处任过课员,在县合作金库和驿运站干过临时工。1943年,他遭受失业,在失去与党组织联系和家庭处于困境的情况下,依然坚持革命斗争,在《东南日报》《浙瓯日报》《平阳日报》上发表过不少小说、杂文、新诗和评论文章,歌颂共产党,揭露国民党统治的黑暗和下层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



  解放战争时期,孔藜青继续从事爱国民主运动,组织“浙平通讯社”,积极投身第二战线的斗争。1946年,国民党政府一方面悍然发动内战,另一方面故作姿态,标榜民主,举行基层乡镇领导人员的“民选”。当时,孔藜青被认为是较开明的新派人物。在平阳民主力量代表孙伊秋(中共地下党员)的支持下,他参加了竞选,并当选为昆阳镇镇长。

  1947年5月间,中共浙南特委书记龙跃派安帮同志来指导平阳学生运动。在暑假期间,外地回平阳的进步学生黄庆生和李德新在县城联络学生,组织“读书会”,陈冠冕、林则仁、赵雪平、董希志、余采莲等十余人参加。这一年,全国许多城市发起“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运动。李德新、黄庆生、游寿澄、吴行健等人组织游行,提出“要民主,要自由,要吃饭,要读书”的口号。

  1947年初,平阳发生官绅勾结,贪污联合国救济总署分拨平阳的专项援华修筑公路“以工代赈”的面粉50吨。孔藜青利用昆阳镇镇长的合法地位和社会影响力揭发内幕。他还联络尤俊、孙伊秋、何传生、陈逸声和郑伯刚等十多人,向平阳县地方法院检察处告发这一贪污丑行,掀起了反贪斗争。



  参加“面粉案”的人有以马允伦、谢瑞淡、武杰为首的全国大专院校回乡学生,以李德新、黄庆生为首的“读书会”成员,温师、平中学生,及以何传生为首的公务员等。当时,由李德新写出《为要求清算面粉贪污案告全县人民书》,印传单在城内转发。同时,大量的标语和漫画也在县城及其他乡镇张贴。漫画的内容有“面粉喂猪,猪肥人瘦”“农民骨瘦如柴,饿着肚子在种田”“人民生活贫困,被迫自杀”等;标语内容有“人民要饭吃,人民要自由,人民要平等”“惩办贪污,为民除害”等。学生们通过孔黎青的社会关系,在平阳上层人士中制造舆论,争取支持力量。这场斗争声势浩大,为温属六县瞩目。

  正当反贪斗争处于群情鼎沸的关键时刻,8月6日,中共平阳县委组织部长洪汝兰在完成浙南特委武器运送和经费任务的归途中,因叛徒背叛,在飞云江畔湖石渡口遭敌特埋伏阻击。为掩护同行的两位青年学生,也为了保护机密文件,他身中数弹,揣着文件跳江。敌人从洪汝兰拎包里搜出的笔记本里,记录着平阳县城革命青年的姓名、住址及表现情况。国民党反动当局如获至宝,立即出动军警及特务,按笔记本上的名单、住址进行大搜捕。8月8日15时,国民党军警以“私通共党”罪将孔黎青、李德新、余采莲三人逮捕。过了几天,三人被押解文成。其他十多人因不在家脱险。

  文成县被群山环绕,是1946年才设置的浙南山区县。为了剿共,国民党在这里设立了文成绥靖办事处,剿共头子陈志坚为处长。关押“人犯”的集中营四周遍布电网,戒备森严。孔黎青等三位革命志士尽管在牢笼里受尽“坐老虎羹”“灌辣椒水”“火烫烙铁”“竹签刺手”等折磨,但是始终不吐一字。当时,孔黎青的家人没有探监的机会,连人关押在什么地方也没有任何消息。

  同年11月23日,孔黎青在文成惨遭枪杀,年仅39岁。过了十几天,才有人从文成送口信到孔家。当时,孔黎青家里上有74岁的母亲,下有子女三人,长子孔庆杭19岁,女儿10岁,幼子3岁。长子孔庆杭为了替父亲报仇,去“山底”参加了革命,幼子孔庆力长大后也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牺牲前,孔黎青知道将与战友诀别,留诗一首(《留别难友》),嘱咐狱友李德新转告战友:“临岐作别欲吟时,醒饮堂官酒半卮。苍海此身如一粟,荒芜遍地有青黎。千夫响应皆陈涉,只手难遮愧李斯。吟罢从容延颈待,南天北望大红旗。”这首诗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解放战争胜利的热切期盼。孔藜青牺牲后不到3个月,郑伯刚、尤俊也被反动派以“共匪罪”杀害。

  2009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孔藜青为革命烈士。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