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南越王墓:墓主是谁?

《古》南越王墓:墓主是谁?

00:00
11:54

  南越往事——墓主人到底是谁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谢磊老师,上一集我们聊了汉武帝五路大军终结南越国。今天我们聊一聊1983年在广州象岗山发掘的南越王墓。今天开始我会讲到文物,请听众们对照着文案来听音频。

 

话说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而三国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同时也是第一波官方盗墓高发期,盗墓类型丰富,动机多样。虽说乱世出英雄,但也出盗墓贼。这一时期,出名的盗墓贼有董卓、曹操、孙权等。三人都是盗墓狂人,董卓盗墓最多,破坏性最大;曹操动静不小,影响最大;孙权闷声发财,不为人注意。话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他当时就派人盗挖了西汉长沙王吴芮(rui)墓,其动机并不是为了盗取珍宝,而是取墓中上好的木料出来修孙家的家庙,真是莫名其妙。虽说南越灭亡已经三百年了,赵佗仍然被孙权惦记上了。他听说汉初南越国富裕,且南越王赵佗下葬时随葬的财宝众多,堪比秦始皇。孙权两眼放光,志在必得,于是派五千摸金校尉去番禺寻找赵佗墓。但南越墓葬都是“因其山,不起坟”,虽然折腾很久,但最终孙权一无所获,扫兴而归。

转眼到了1983年,这年6月的一天,广东省政府基建部门正在风景秀美的越秀山西侧名为象岗的小山岗上作业,原本近50米高的山体经过3年的施工已经削掉了17米,平整出一块5000平方米的地皮,计划在这里建4幢高层的公寓楼。就在北面的第一幢楼动工开挖墙基时,工人们发现了一块块平整的石板,从石板之间的缝隙窥探下去似乎是一座地下建筑,工地负责人立刻把发现的情况报告给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同时暂停施工。闻讯赶来的专家经过三天的勘察并冒险探墓之后,初步得出结论:这是一座西汉南越国时期的王侯级大墓。大家都异常兴奋,以为一千多年前孙权没找到的赵佗墓终于重见天日了。但结果却让人们大吃一惊。

首先,墓室是石块堆砌而成,而南越王墓所在的象岗山的岩体与墓室建筑所用红砂岩竟然是不同的,说明建墓时没有就地取材,而是采自距广州二十海里之外的番禺莲花山。墓室所用全部石料经过不同程度的凿打,大多数是粗加工。但即使是粗加工,按照现代手工打凿石料的经验,每开凿1立方米石料要两三天,粗加工一块六面平整、规格为130×130×15厘米的石料,一个工人也要两三天才能完成。仅采石和凿石加工两项,全墓大小共750多块石头,需要100个工人工作近40天,而且石料要从20海里之外的采石场由水路运送到象岗墓地,在那个没有现代化工程机械的时代,当时工匠们工作的艰苦程度可想而知。这墓主真是任性且豪奢。

 

其次南越王墓构造为竖穴与掏洞相结合。整体平面呈现“士”字形。南北长10.85米、东西最宽12.5米。竖穴前端的西边再横向掏洞,以建造东、西两个耳室。南面为斜坡形墓道,墓道的两壁没有砌石墙,而是利用原来的岩石作壁画。真是充分利用,巧夺天工。墓室分前后两部分,共7室。全用粗加工的750多块大小不一的红砂岩砌成,建筑面积100平方米。前部3室,前室居中,左、右两侧为东、西耳室。后部4室,正中为主棺室,两侧为东侧室、西侧室,与主棺室平行排列。每个墓室,都有彩蛋,每个角落都有惊喜。考古人员开挖的过程真是心潮澎湃。

我们专业的“广州象岗汉墓发掘队”,由岭南考古界泰斗麦英豪带队,从8月25日发掘正式开始,到10月6日上午,最后一批南越文物运出墓室,历经43天的考古发掘圆满结束。最后的结论,这是岭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出土随葬品最丰富的汉墓;又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一座有彩绘壁画石室墓。

 

其中出土文物1200多件(套),出土的文物品类繁多,其中以铜、铁、陶、玉所占比重最大。这些发现震惊世人。但是,说到这里大家有没觉得我漏掉了什么?

 

没错,最刺激的和最疑惑的事情放在最后揭晓,就在墓室的主棺室,考古队员于墓主胸腹位置发现一枚龙钮“文帝行玺”金印。这个印面长、宽皆为3.1厘米左右,高0.6厘米,通钮高1.8厘米,重148.5克,含金量98%,印面为田字界格,阴刻篆书“文帝行玺”四字。印纽是一条游龙,盘曲成“S”形,龙头伸向一角,龙身上的鳞片和爪是铸成后凿刻的,龙腰拱起可穿印绶(就是系印章的丝带)。金印的印面沟槽及印台四壁都有碰撞的痕迹,此外在龙腰隆起部位,肉眼可见两侧摩擦,证明这是墓主生前的实用物。


“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秦汉时期的帝玺印面尺寸为“方寸二”,相当于2.7—2.8厘米见方,而这枚“文帝行玺”的大小超过了秦汉帝玺的规制,逾越了汉礼。幸好那时候没有网络,消息封闭。否则南越这部93集的连续剧,应该演出过半就下架了。如果汉景帝知道南越也有行玺,还称帝。那么在平定七国之乱时候,一定会想尽办法把南越给灭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另外,秦汉帝玺以白玉为材料,以螭(chi)虎为印钮,而此印纯金打造,甚为稀少,中国目前发现的汉代金印不过十余枚,南越王墓中就有3枚。这文帝啊超标的离谱啦。

 

考古队员虽然很欢喜,但还是略带遗憾,因为这不是武帝赵佗墓。但当考古队员发现墓主腹部另一个玉印时,又迷茫了。该玉印2.3厘米见方,印面阴刻篆文“赵眜”二字,另在西耳室出有“眜”字封泥,因此,该印与封泥证实了墓主名为赵眜。哎?不对啊?在《史记》和《汉书》中,南越国第二代王姓赵名胡,叫赵胡,而未见“赵眜”这个名字啊。当时考古学家真的好想把墓主叫醒,问一句:你到底哪位啊?最后专家推测啊,可能南越文王对内称赵眜,对汉朝称赵胡,就是胡人的胡,那么是不是赵昩在汉武帝面前装乖,装孙子呢,因为那时候自称也好,汉朝称呼也罢,胡这个字都是留给世仇匈奴的,这是一种很鄙视的叫法。最后考古学家认为,二者为同一人,以考古实物为准,从此称南越文王为赵眜。

此外出土于墓主胸部,金质,龟钮,长2.55厘米,宽2.35厘米,印面阴刻篆文“泰子”二字。“泰”通“太”,故“泰子”实为“太子”。这是墓中出土的三枚金印之一,铸造工艺精细,特别珍贵。墓中还出土有“泰子”玉印一枚,但与“泰子”金印相比,印文布局、字体都有所不同。对于两枚“泰子”印章的归属,说法不一,基本上有三种可能:赵眜是赵佗之孙,一般来说不是太子,是孙子。因此两枚印章属于赵眜之父,因其父早亡未继位,传于赵眜并随葬;赵佗也有可能直接立孙子赵眜为太子,故两枚“泰子”印章都属赵眜;其中“泰子”金印为赵眜其父所有,而“泰子”玉印为赵眜所有,因二者印文风格不同,可能不属于同时代的物件。

 

 

这些行玺,帝印的出土充分印证了史书中对于南越文王僭越称帝的猜测和记载,为我们研究秦汉帝王用玺制度也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同时也给当代考古留下了一个遗憾,那就是开国君主赵佗的墓地仍然没有被发掘。一千年前孙权的遗憾仍在继续,等待后来的有志青年来完成吧。


这次文帝墓还出土了丝缕玉衣、珠襦饰物、各式玉器、琳琅满目的青铜器等等,他们将是我们后面节目分享的主角,为我们揭示一个绚丽多彩的南越。更多精彩内容,请听下回分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可可爱爱小兔兔丽丽

    我觉得很神奇

    游米亲子 回复 @可可爱爱小兔兔丽丽: 看来是个历史迷

  • 听友286839767

    游米亲子 回复 @听友286839767: 感谢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