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前后,二十出头的鲁迅正在日本留学。那是他人生面临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点。
与许许多多富有理想的青年人一样,鲁迅也怀有救世济人的心愿。一开始,他专心研习医理,希望能够做救死扶伤的医生。但在留学期间的一次期末大考中,他拿到了好成绩,但外国同学却诬陷他作弊。那时的鲁迅忽然意识到,他们其实并不是针对他个人,而是刻板地认为,中国人不可能有这么“聪明”的脑子。
一个积贫积弱的民族,是得不到尊重的。
相比起肉体,他更应该拯救的,是同胞的灵魂。当时的中华儿女,要自由,要发展,要进步。手术刀是做不到的。
自那时起,他便毅然决然地走上文学之路,以笔为矛,划破阴霾的天空,发出呐喊:“我以我血荐轩辕!”
一支笔,真的能挽救一个民族于危难吗?也许并不能,但无数支笔,无数个坚定的信仰,可以织出一张巨大的网,打捞起即将溺毙的希望。
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要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横眉冷对千夫指, 腑首甘为孺子牛。 弃医从笔,冷眼看世界。
好书分享 回复 @平安_w58: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