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慈写作短诗有个习惯。他几乎把每首诗都写在顺手拿到的纸条上,写完之后,要么拿它当书签,要么随手放在一边。
1819年春天的一个清晨,一只夜莺在他的屋外筑了一个巢,济慈从它的歌声中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安宁和持续的欢乐。他从早餐桌旁起身把椅子搬到了一棵洋李树下的草坪上,在那儿坐了两三个小时,静静地聆听着夜莺动人的歌声。
回到屋里时,他的朋友布朗看见济慈的手上拿了几张小纸条,进屋后他便不声不响地把纸条儿压在了书下。
布朗赶紧询问这纸条的来头,这才知道,原来这四五张小小的纸条上写着关于夜莺叫声的诗句。布朗对这几首纸条上的创作很感兴趣,拿着纸条研究了起来。尽管济慈的字迹很难辨认,但布朗设法获得了济慈的帮助,终于把诗翻译了出来,并且工工整整地重新抄写了下来。
就这样,《夜莺颂》——这首广为流传的著名诗歌诞生了。
随后,布朗立即着手寻找其他幸存的纸条,重新整理抄写,集中保存。
从这以后,济慈便允许布朗将他写出的诗从那些随地乱扔的纸条上重抄一份。这样,尽管济慈本人对自己写的诗不大在乎,因为有一位好朋友的帮忙,不少脍炙人口的短诗还是流传了下来。
另一位作家杰克·伦敦的纸条更有意思。
1876年,杰克·伦敦在旧金山出生了,他来自“占全国人口十分之一的贫困不堪的底层阶级”,尽管出身卑微,生活贫困,杰克·伦敦却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被称为“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
凡是到过杰克·伦敦家中的人都觉得很奇怪:窗帘上、衣架上、柜橱上、床头上、镜子上、墙上……到处贴满了形形色色的小纸条,第一次到他的房间里的人还以为那是什么特殊的装饰品。实际上,这些小纸条并不是空白的。上边写满了各种各样他搜集来的资料。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