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BWV 565),原为管风琴曲,是巴赫青年时代的代表作之一,后由波兰作曲家斯托考夫斯基改编为管弦乐曲,并由波兰钢琴家、作曲家陶西格改编为钢琴曲。乐曲采用了d小调,4/4拍。由下行旋律组成的慢板的引子饱满而有力,为全曲宏伟的气势作了渲染和铺垫(片段1);然后,乐曲奏出音响宏大的和弦,接着呈现出托卡塔主题,带有戏剧性的成分;在托卡塔主题结束后,乐曲在上声部出现赋格主题(片段2),采用与引子部分相同的音乐素材;随后,赋格主题移至低声部呈示,前后反复出现八次,音乐情绪逐步高涨;最后,乐曲再现托卡塔部分,以气势雄伟的尾声结束。这里选用的是作品的管风琴演奏版。本作品曾被现代“情调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引用,使之广为流传。
托卡塔 toccata 大多速度较快、节奏紧促,并对乐器演奏技术有所发挥。十六至十八世纪流行于意大利,通常由几个对比性的乐段构成。十八世纪在德国有进一步发展,自由奔放的特点更为突出。有时也用于赋格之前,相互形成对比,正如这首巴赫的管风琴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十九世纪后大多以快速节奏贯穿全曲。
赋格Fugue开始时,一个声部先单独演奏出一个音调富于特征的短小旋律,叫做主题。接着,另一声部把主题移高五度或移低四度来模仿。好象是主题的答句,叫做答题。原来演奏主题的声部,这时演奏和答题相结合的对比旋律,叫做对题。
赋格曲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呈示部、中间部和再现部。赋格的声部也象卡农一样可多可少,少则二部,多则七、八部,甚至包含更多的声部,一般是三、四部。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