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凭什么对中国文化有如此大的影响?(喜欢请订阅)

《礼记》凭什么对中国文化有如此大的影响?(喜欢请订阅)

00:00
20:43

接上集

————————————————

第三,内容


《礼记》有四十九篇,从各个层面记述与阐发周代礼乐文明,几乎涉及古代社会的所有领域,内容极为丰富。古人将礼划分为吉、嘉、军、宾、凶五大类,《礼记》几乎全覆盖,都有论述。


我们按照它与《仪礼》的关系来划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与《仪礼》直接对应的部分,如《仪礼》有《士冠礼》《士昏礼》《乡饮酒礼》《射礼》《燕礼》《聘礼》详细记载各种礼仪的全过程,《礼记》则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等解读仪式背后的人文内涵。其次,是与《仪礼》有关联,但对应不那么直接,例如《丧服小记》《丧大记》《丧服四制》都是讨论丧服,但行文并不紧扣《仪礼》的《丧服》篇。第三,是脱离《仪礼》文本,另辟专题来讨论礼乐文化的,如:

政治理想:《礼运》;

国家典制:《郊特牲》祭天;

君子德行:《儒行》

学校教育:《学记》

乐学乐理:《乐记》

入德之门:《大学》

心性之学:《中庸》


这三部分内容互相呼应,共同勾画出了绚丽多姿、文明典雅的周代社会生活的画卷。可以说,要想深入了解中华礼乐文明,就必须学习《礼记》这部经典。


第四、书名


《礼记》各篇,最初是附属于《礼经》单篇流传的,统称为“记”,数量很多,《汉书•艺文志》说有“《记》百三十一篇”。刘歆在内府校书时,又发现了《明堂阴阳说》《孔子三朝记》《王史氏》等几十篇,总数达到二百十四篇。在印刷术尚未发明的时代,搜集与传抄这些文章,是一件非常累人的事,而且,这些文章水平不一,没有必要每篇都去下同等的功夫。


西汉初,高堂生是传授《礼》的第一位经师。到汉宣帝时,传《礼》最出名的是后仓,他的学生中有戴德与戴圣叔侄二人,世称大戴、小戴,非常出名。两位出于同宗的戴姓礼学家出来各自做“选本”,叔叔戴德所选的本子有85篇,侄子戴胜所选的本子只有49篇,两者篇幅相差很大,加上二戴的辈分也不同,人们将戴德的选本称为“大戴礼记”,而将戴圣的选本称为“小戴礼记”,以示区别。


东汉末年,著名经学家郑玄遍注《六经》,他为《小戴礼记》做的注,一反当时的繁琐解经的风气,博采众长,要言不烦,言简意赅,以精炼著称,不少篇章的注文字数竟然少于原文,学者靡然而从,进而摆脱了《礼经》附庸的地位,成为独立传习的典籍。唐人作《五经正义》,直接用《礼记》替代了《仪礼》的位置,升格为《五经》之一。孔颖达作《礼记正义》,以引证详明、取材繁富为主要特征,读之有如“依山铸铜,煮海为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感。郑注与孔疏,一简一繁,被誉为经学史上的双璧,光耀古今。


遗憾的是,大戴本却被冷落,到北周,虽有学者卢辩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唐宋以后篇秩散佚过半,仅剩三十九篇,逐渐淡出了学者的视野,所以,人们直接称呼《小戴礼记》为《礼记》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Justaboutenoughnie

    彭教授讲解的《礼记》渊源 深入浅出,既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来论证;又以朴素通俗的语言来释意,可以说是雅俗共赏!

  • 听友216392041

    喜欢彭教授讲解《礼记》

  • 重明丽正傅明丽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彭老师讲的非常好,如饥似渴地学习……

  • 徐州礼学

    一简一繁,礼学双壁。 经学先贤为这些珍贵文献传世付出了巨大心血。如此珍贵经典,吾辈不读,愧对先贤。

  • nxbohjh42zz5po8c4hlp

    听得放不下来

  • 麻辣兎仔

    周礼分为吉凶宾军嘉五礼,对服制、道具、仪式、过程都有详细严格的规定,“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

  • 帝都三少

    不学礼无以立,彭林教授带给我们是人类思想的盛宴,是学以为人的规矩!是人类文明的延续!

  • 达纳卓嘎

    打卡学习

  • 大美女020508

    彭教授讲解的《礼记》渊源 深入浅出,既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来论证;又以朴素通俗的语言来释意,可以说是雅俗共赏!

  • 听友403470250

    听完老师话让我感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