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0课|《为什么佛学是真的》1:人生痛苦源于自然选择【国内首发】

第010课|《为什么佛学是真的》1:人生痛苦源于自然选择【国内首发】

00:00
16:25

BOOK 04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

Why Buddhism is True: The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Meditation and Enlightenment 


 作者:Robert Wright 

出版社:Simon & Schuster

出版时间:2017-8-8

ISBN:1439195455


书籍简介  

本书是心理学与佛学的天地大冲撞,用现代的进化心理学理论来重新诠释非常古老的佛教里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观点。

什么是「苦」?为什么佛教里认为连快乐也是一种苦?

什么是「无我」?为什么明明很强烈地感受到有一个自己在思考,佛经却说自我其实是一个不存在的幻象?

什么是「空」?大千世界明明丰富多彩,怎么佛经能说那儿其实什么都没有?

进化心理学如何解释这些观点?而把心理学的解释与佛学概念连接起来的那座桥梁,就是「正念冥想」。

 

作者简介 

 Robert Wright ,著名科学作家,美国著名杂志《新共和》的特约编辑,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访问学者,长期供稿于《纽约客》等多家著名报刊杂志,2009年被《外交政策》杂志评为全球100位思想家之一,代表作《道德动物》和《非零和时代》拥有极高的声誉,曾被克林顿推荐白宫工作成员阅读。


本书第一讲  

人生痛苦源于自然选择


本讲心理学原理 

自然选择对欲望的设计基本原则:

原则1,欲望被满足之后你会感觉到快乐。

原则2,快乐不应该永远持续下去。

原则3,人的大脑应该会更看重第一个原则,也就是欲望满足之后会有快乐,而会本能地忽略第二个原则,也就是快乐很快就会消失。


本讲要点 

 1、佛教里的“苦”是源于我们对现实的扭曲;

2、“不合时宜”之苦;

3、“神经过敏”之苦;

4、“永不满足”之苦。


本讲精华内容 

 “苦”源于我们对现实的扭曲

 大家知道,「苦」这个字可以说是佛教一切思考的出发点。传说当年佛陀就是因为看到人世间充斥着各种痛苦,所以才有了追寻解脱之道的动机。从痛苦中解脱,这可以说也就是佛法的终极目标。

 

那么,苦的根源在哪里呢?在佛学这种非常哲学的眼光看来,苦不是因为人生太艰难,不是因为世道不公,不是因为你爹不是马云。

 

如果不是这些世俗的原因,那是什么呢?是「无明」。无,就是没有;明,就是:明白,看见。「无明」,就是你看不见,你不明白。

 

你看不见的是什么呢?你看不见,带给你痛苦的那些情绪、那些感受其实并不是对世界真实的反应,往轻了说,你的情绪和感受是对真实世界的扭曲,你是戴着一副墨镜在看世界;往重了说,情绪和感受根本就是一种幻觉,你根本就是生活在《黑客帝国》的矩阵里,你之所以苦,是因为你被一些幻象给迷惑住啦。

 

而这跟你是不是王思聪、跟你爸是不是马云一点关系都没有。只要我们没有摘下这副墨镜,就都是苦的。

 

那到底凭什么说,我们是在戴着墨镜看世界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轮到进化心理学登场了。「进化心理学」这个词,我估计大家也经常有所耳闻。这是我们心理学里很重要的一个分支,它最基本的观点,是说:我们的祖先再过去这几百万年里遭遇过各种各样的生存挑战,适应了这些生存挑战的,就活了下来,而他们身上就带有能应对这些生存挑战的心理机制。这些心理机制,就一路传到了我们这些现代人身上。我们的心里,保存着很多远古的遗迹。


而在进化心理学的眼光看来呢,人类会戴上三副墨镜来看世界。

 

“不合时宜”之苦

 

第一副,叫不合时宜的墨镜

 

既然那些心理机制是从好久好久以前的古代传下来的,那就有一个大问题——它们可能已经过时了啊。

 

书里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就是路怒症。在中国的道路上开车,特别容易发怒。因为乱开车的司机实在太多,被别人别车,被别人胡乱并线、加塞那是每天的日常,所以车开着开着很容易就情绪失控,无名怒火升起,特别想把那些不守规矩的司机从车里拖出来揍一顿。

 

这种反应当然是一种很本能的冲动。愤怒这种本能在进化史上,对人的生存是有很大好处的。在远古的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都是生活在几十个人、顶多一百多个人的小部落里,一辈子几乎就只是跟这些熟人打交道。那时候,如果部落里有人占了你的便宜、欺负你,那你就必须得反击。如果你不反击,让他知道欺负你没有后果,那你就等着一辈子被他欺负呗。

 

更糟糕的是,你这副怂样如果被村里其他人看见,那不就是号召大家排队欺负你吗?所以,在这种封闭的熟人小社会里,对欺负你的人报以愤怒的老拳就是很恰当的生存策略。哪怕最后还是打输了,也不太要紧,因为你还是向对方和边上的吃瓜群众传递出了一个重要信号:欺负我,是要付代价的。这种信号,在你未来跟村子里这些人的相处中会慢慢显出价值。

 

但是,我们一把这个场景切换到现代世界的公路上,那就一下子变得很荒谬了。你想揍的那个司机,你基本上一辈子也不可能再见面啊。如果你真把他的车逼停,把他从车里拽出来揍一顿,你揍给谁看呢?你向谁传递你不好欺负的信号呢?就连周围那些围观群众,你也一个都不认识啊,他们也都是你一辈子都不会再遇上的人啊。除了向警察叔叔传递出「这个人很危险、得抓起来」这个信号之外,你并没有传递出任何有效的信号啊。

 

所以,愤怒这种情绪在现代这个陌生人社会里,很多时候就是一种过时的反应。你是戴着一副远古的墨镜,在看着颜色已经完全改变了的现代世界。你以为世界还是黑白的,但这其实是你的错觉。

 

如果我们切换到佛教的术语里,就可以说,不合时宜的愤怒是一种,因为你被它蒙蔽了,你不知不觉听命于它,被它控制,而它实际上不能为你带来任何益处。

 

“神经过敏”之苦

 

第二副,叫神经过敏的墨镜。

 

想象一下,你走在一片草地上,忽然发现眼前两米开外的草丛里有一条灰黑色的条状物。那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你肯定是虎躯一震,立刻往后弹开两米,然后回头定睛一看:哦,原来是根树枝,虚惊一场。

 

你之所以虎躯一震呢,是因为在那一刹那,你脑海里自动产生了一个幻觉,你看把树枝看成了一条蛇。而且,这不是偶然看错,每一次你看见这么一条灰黑色的条状物,你都会虎躯一震,自动弹开。

 

这是自然选择的力量刻意让你产生的幻觉,它让我们戴上一副神经过敏的眼镜,让我们本能地夸大危险,本能地高估死亡的威胁。虽然,它九十九次都是真的看错,但只要有一次不是,就能救你一命。

 

你看,自然选择只关心你死之前是不是能把基因传下去,至于你的感官是不是准确反映现实,它才没空搭理呢。

 

但是,这种错觉跟路怒症那种不应该有的愤怒完全不一样,路怒症对你没有任何好处,当然应该是要想办法抛弃的,但看见蛇这种幻觉是保命的啊,那被它蒙蔽不就挺好的吗?

 

原则上来说,的确如此。下次你看见条状物,还是应该虎躯一震,然后弹开。在看见蛇这种情况里,你犯错之后要经历的负面情绪,持续时间是很短的:虎躯一震的那一会儿,你焦虑、恐惧,但很快,就知道自己错了,情绪立刻恢复平静,因为你立即就可以确认自己看到的是蛇还是树枝。

 

而问题就出在这里,在现代社会里,另外有很多情况,你是很难确认自己是不是犯错的,这就大大延长了你痛苦的时间。


比如说,在原始社会,你感觉自己说错了一句话,得罪了邻居。有可能你根本没有得罪他,这只是你的错觉——夸大你冒犯别人的可能性,是一种保护你的机制,这会促使你投入更多的精力来维护人际关系。但不管是不是错觉,你很快就能得到确认。他就住在你家隔壁嘛,跟他吃顿饭啦,路上遇见旁敲侧击一下,哪怕观察一下他的表情,你就能得到反馈了。


但是,在现代社会,情况就复杂得多。你可能是在一个电话会议上冒犯了同事,而他住在地球另一端。你可能一辈子都没法确认自己是不是真的得罪了他。那这就不是虎躯一震,然后心情就平静了。你可能要耿耿于怀很久。


那这,当然也是一种苦啊。这种苦,是神经过敏这副墨镜带来的,它本来是产生一个可以保护你的幻觉,而现在很多时候却让你长久受不必要的痛苦折磨。

 

“永不满足”之苦

 

我们再来说第三副墨镜,叫「永不满足」的墨镜。

 

请你想象一样你关注了很久、很想买但还没有买到的东西,手机、车、手表、奢侈品,随便想;然后你再想象一下自己买到它之后,有多开心,有多快乐;最后再想象一下,这份快乐能保持多久。

 

那么,当你真的买到这样东西之后,会发生什么呢?绝大部分情况下,这件东西到手之后那一刻的快乐,可能的确是跟你之前想象的时候差不多的。但是这份快乐真正能维持的时间,往往比你预想的要短得多得多。

 

也就是说,欲望满足之后,你会快乐一阵,但快乐很快就会消退。你的欲望又重新燃起,你又得买新的东西来填平欲望的沟壑。

 

为什么会这样?大家想,自然选择赋予我们的这些欲望,目的是要让我们尽可能地把基因传播出去。那么,自然选择会怎样设计我们的欲望呢?(当然,我这里说的目的、设计都是拟人的说法,自然选择没有主观上的意志。)

 

《冥想的新科学》里说,至少有三个基本设计原则

 

1.第一个原则是,欲望被满足之后你会感觉到快乐。这是当然的。只有这样你才有动力去满足欲望嘛。拿性来举例,只有做爱之后能产生快感,人才会去追求性。

 

2. 第二个原则是,快乐不应该永远持续下去。如果快乐被激发出来一次就一直在那儿,那你就不会再去追求它了。这在进化上肯定是没有优势的。做一次爱并不一定能保证基因传递下去,对吧?这就是为什么,快乐通常都没法持续太久。

 

3. 而第三个原则是,人的大脑应该会更看重第一个原则,也就是欲望满足之后会有快乐,而会本能地忽略第二个原则,也就是快乐很快就会消失

 

如果人的大脑被设计成更加关注快乐会消失这件事,那么你就会开始感觉到矛盾。你每天看着天空思考——既然快乐转瞬即逝,那我们花那么多力气追求快乐的意义又在哪里?于是你成了一个哲学家。而哲学家,好像没什么传播基因的优势嘛。

 

所以,你看,自然选择让快乐转瞬即逝,同时它又让人们本能地忽略快乐转瞬即逝这件事——这是一个很精巧的设计,这又是自然选择通过我们脑子里的一个错误、一个偏差来保证基因的延续。而它的代价就是,人们总是陷入欲壑难平的循环里。

 

心理学家阿伦·贝克(Aaron Beck)说:“血统延续的代价就是持续一生的无法满足” 。

 

这句话的含义,其实也就是佛教为什么会把那些带给我们快乐的欲望也看做是「苦」。

 

「苦」,在原始佛教的巴利文里是Dukkha,一般是翻译成suffering,也就是受苦,但也有很多学者提出来,更准确的翻译其实是unsatisfactoriness,也就是不满足。

 

「永不满足」这副墨镜,把快乐也变成了一种「苦」。

 

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不管是过时的、神经过敏的还是欲望永不满足的墨镜,无论哪一副戴在脸上,你其实都是被自然选择埋在你头脑里的设计给蒙蔽了,你的感受和情绪,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错觉。而这种错觉带给你的,就是苦。

 

那怎么做才能脱离这种「苦」呢?有点讽刺的是,仅仅知道这些道理,往往还不够。在《黑客帝国》这部电影一开始,Neo坐在办公室里百无聊赖的时候,也许他脑子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咦?这个世界怎么到处都是绿绿的,好像有点不对劲啊。”——意识到不对劲,这是他觉悟的起点,但还不是觉悟的关键。他真正觉悟的那一刻,是吃下Morpheus给他的那颗红色小药丸的时候。

 

而罗伯特·赖特说,在真正的觉悟之旅上,那颗红色小药丸,就是正念冥想。下一讲,我们就来讨论正念冥想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会在冥想里看见什么。而在这番追寻里,我们会遭遇佛学里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概念——「无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奥粒薇

    我想,人之所以为人,或许正是因为我们拥有那些无法自控的情绪、难以启齿的情感、从心底升起的强烈渴望、永不满足的欲望等诸如此类被称之为人性弱点的东西。原始的基因设定赋予人类七情六欲、身不由己的冲动,却也同样蕴藏了创造力、直觉、遐思等那些令人类区别于动物、机器的重要线索。不得不感叹造物主的巧思。

    魏知超 回复 @奥粒薇: 说得真好 这周的问答里想完整读一遍!

  • 叶子依原

    但是,也许欲望正是造就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源头?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欲望哪有动力?望赐教。

    魏知超 回复 @叶子依原: 完全同意!正是因为永远都有欲望需要被满足(而且其实也永远都不可能完全满足),所以整个社会才有源源不绝的动力发明出新的满足欲望的方法。这层思考真有意思,从个人角度来说,永不满足的欲望也许是种痛苦,但是从全人类进步的角度来看,如果人人都佛系了,那人类恐怕也就没什么进步的动力了。

  • 兰小海Edwiin

    魏老师你好,在图书馆学习的时候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或者噪音,有没有好的心理干预方法可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上,有没有相关的书籍推荐?谢谢了。

    魏知超 回复 @兰小海Edwiin: 下一讲,正念冥想的入门训练,就是注意力的训练,你到时可以听一下

  • 心灵震撼Frank

    作为一个今年要考心理学研究生的人,也想像老魏一样,读研读博大量阅读获得新知,然后把这种见解传播出去,虽然我知道这一定是一条异常艰难的路,我也只有去面对,一点一点去做,总比停在原地不停地焦虑要好。魏老师和乔丹彼得森就是我的精神偶像~

    魏知超 回复 @心灵震撼Frank: 哈哈, 说得我都脸红了。我可没法跟乔丹彼得森比。不过,科普真是一条艰难的道路。这东西不是很多人的刚需,坚持做下去真的不容易。

  • WiskyNovember

    真希望能一口气听完全部内容

    魏知超 回复 @WiskyNovember: hi,我是老魏 我已经连轴转地边读边写边录啦

  • 听友454455139

    过时,神经过敏,欲望不满足

  • 听友159486242

    头两点 是动物性,老旧模式;第三点?

  • 吴俊子

    非常感谢,魏老师的课让人很有启发。

    魏知超 回复 @吴俊子: 你好,我是老魏,很高兴这篇内容对你有帮助

  • 听友93704617

    听完后,最大的感概是,世界原来还是“属于”叔本华的!也难怪自已在看了那么多电影后,依然对某部关于佛教的电影念念不忘。也许解决的最好方法,就像魏老师说的,让自己一直处于追逐目标的路上。

    听友93704617 回复 @听友93704617: 确实。所以把其奉为偶象的尼采也否定了这一点,创造了一套“积极入世的英雄主义”思想。

  • LYang刘洋

    魏老师好!感觉蛮有启发。佛教认为人的苦来源于欲望,来源于执着,执着的本质还是欲望的满足。所以佛教提倡空来解决人的痛苦。但是如何做到空?佛教提供的方法比较有限。比如第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人有贪图美色的欲望,佛教提倡不看外表,而是看皮肤里面的血管和血淋淋的肉或者臭熏熏的大便,这样就可以缓解欲望。其次是无常。也就是事物是变化的。比如不合适宜的苦。神经质的苦,永不满足的苦。再以前的体验是使人尝到甜头,而现在时代已变化,就有可能尝到苦头。

    魏知超 回复 @LYang刘洋: 而这本书里的「空」,更狭义的概念,专门只大千世界的「空」,具体我在下周那期里提到。至于佛教里的「枯骨想」,我觉得只是一种权宜之计,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是吃饭的时候边上放一坨排泄物,食欲当然会受影响,但并不真正改变什么。更根本的,还是要看透欲望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