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和”之一字,定义扩充为了“和而不同”,我们意识到没有一切都能合作共赢的美事,既然承认差异的存在,必然导致目标不全相同。而秉持“求同存异”的观点,我们才能让和平与合作走得更远,显得更真实。同样地,作为“和”之基的“信”,一味地相信终致盲从,舍弃了理性思考的空间,终究于“和”无益。我们应当时时保持清醒。更新自己的认知,在对对方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作出一定方面的信任与认同。诚能如此,以信为基,以和为旨,以新为导,和而不同,信而不盲从。我们不仅完成了中华文化的拼图,更能够展望未来世界的蓝图。
光是“和”与“信”二字,尚且构筑不出完整的中国文化。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应秉持一个“新”字。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对“新”字有深刻的理解。荀子云:势异而备变,正阐明了世界时时寓于变化与发展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依赖旧的观点与经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进一步扩充了“新”的内涵: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所谓“新”,它本身就存在于事物的另一面,时代的发展驱使我们将其探索出来,以完善先前的观点与理论。
想要实现“和”,“信”是基础。小到人与人之间的帮助,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无不是以和为首,以信为基。一个充满猜忌的世界,永远建立不起长久的和平。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却也曾有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势不两立的时期。最后能够到如今化干戈为玉帛,实现民族间的团结离不开“信”一字,人与人的信任,人们对国家与共产党的信任,构筑出了中国这一团结的统一体。
因为“和”,中华民族富有凝聚力,因为“和”,中国跨过了诸多艰险走过了五千年漫长历史。中国人呼吁和平,世界也需要和平。诸君请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哪一个离得开和字?现如今,乌克兰战争,美国的霸权主义,与“和”的理念背道而驰,直教人心惶惶。生灵涂炭,这正启示我们要将“和”字贯彻下去。
泱泱华夏五千余年,这片东亚大陆见证了一个伟大民族和文明的诞生。这文明,绵延千年而不绝,贯通万里而不衰。这份深厚的沉淀,借助汉字,或许可以撇瞥见其冰山一角。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自古以来,“和”之一字就凝聚在了亿万华夏儿女的血脉里,沿用至今仍是我们奉行的法则。
老师,请问这个有电子稿吗?
语文老师诵经典 回复 @Jianghuxing: 有电子稿,稍后我发评论区,感谢你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