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派画幅是什么?为什么近十年越来越多的导演要选择这种画幅来呈现画面?不同影片选择画幅的初衷是什么?各种画幅在内容呈现上有何优劣?对观众的影响又有哪些?本期节目,三位林象主播一起聊聊关于学院派画幅的电影,以及这种「复古」的形式究竟是导演为了符合内容的个人选择?或者仅仅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噱头?
主播:深马、安妮、圆首的秘书
提及的电影:
《麦克白的悲剧》、《法兰西特派》、《台风逃跑计划》、《撞死了一只羊》、《郊区的鸟》、《我不是潘金莲》、《第一头牛》、《刺客聂隐娘》、《扎克施耐德版正义联盟》、《敦刻尔克》、《拿破仑》、《历劫佳人》、《塔洛》、《鱼缸》、《呼啸山庄》、《追随》、《大象席地而坐》、《大象》、《我杀了我妈妈》、《安乐乡》、《柳暗花明》、《第一归正会》、《兹山鱼谱》、《灯塔》、《艺术家》、《白雪公主斗牛记》、《指环王》、《黑客帝国3》、《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
我们的推荐:
深马:《米克的近路》
安妮:《兹山鱼谱》
圆首:《修女艾达》
常态下人眼的摄入范围是长方形,但在专注一个目标时甚至是单眼的,近似正方形。所以这个事应该从视觉心理学方面探讨
视觉传达上也有心理学的原理,这个很复杂,银幕的尺寸影响着画面在人脑中感知。一句两句说不清楚
4:3或者imax漫威一类上天入地的片子适合用 能包含天上地下的信息 地面为主的片子适合胶片从商业考量发展而来的变形宽银幕 因为可以带来两侧更多的信息和精美场面 4:3来自于古典肖像绘画构图考量 所以照相术开端就是继承的这种表现形式(照相术初期就是拍人)电视机16:9继承的是商业电影的宽画幅逻辑和人眼的宽视角习惯
MX更接近于人眼的自然视觉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