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为什么和现在相比,过去的年轻人更愿意自己组装电脑?

3-7、 为什么和现在相比,过去的年轻人更愿意自己组装电脑?

00:00
04:01

如今,拥有一台电脑已经不算是什么新奇的事件。从使用频次来说,在不少年轻人的家庭,它甚至比电视机更“刚需”。走进任何一家家电商城,人们都能购买到配置不同、款式各异的台式电脑或笔记本。

如果这时候问你,“你会不会考虑自己组装一台电脑”时,你可能会想,这应该属于“发烧友”做的事情,如果不是对某个功能有极致追求,并不会苛求自己拥有这样的动手能力。

但你知道吗?在2000年左右,“自己组装”几乎是年轻人的“标配能力”,即便是高中生,也具有自己购买硬盘、光驱、机箱……搭建一台电脑的能力。

为什么时光荏苒,这个能力在年轻人中逐渐“退化”,成为了少数人的能力了呢?

经济学的“成本”与“效益”恰恰能解答这个问题,也就是说,“自己组装”这件事,对大多数用户来讲,没那么“划算”了。

第一个原因,当然就是组装行为所能节约的成本。在2000年前后,家用电脑的价格呈现较为明显的阶梯趋势:笔记本电脑为第一梯队,属于价格上万的“奢侈品”;品牌电脑为第二梯队,价格可能在8000左右;而同样配置的组装电脑,价格大约在6000元,形成了第三梯队——这样一来,人们购买的成本就很清晰了:每一个自主组装行为,都能大约节省2000元左右的费用,而这笔费用在当时的物价条件下相当可观,已经是不少人的月薪。

这就催生了“学习组装”的意愿。

但仅仅这样解释依然不够。事实上,这种价格差在当下依然存在。那为什么人们不愿意学了呢?这里就要介绍第二个原因:使用门槛。

在当时,人们不管是办公还是游戏,都需要使用当时市场上较高的配置,以获得正常的体验;而现在,只有从事专业处理的用户才需要较高的配置,大多数用户并不需要追求“高配”,也能获得“足够用”的体验——那就意味着,6000元自己装一个高配,和6000元买一个现成的中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并没有使用感的差异,与此同时,现成品牌所带来的售后便捷性反而彰显了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前后,国内出现了很多三四千元就能买到的廉价上网本,开始拉低笔记本的价格。从那以后,随着硬件不断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推陈出新,如果只是满足一般的工作或学习需求,台式和笔记本的价格基本都在五六千元左右——

也就是说,在货币购买力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电脑的价格并没有上涨。这就意味着,即便同配置的组装和整装依然存在着差价,但这个差价所代表的实际购买力和二十年前截然不同。在不少人看来,自己付出时间成本去学习组装已经显得“不太划算”,即便是真追求高配置的用户,也更倾向于把“组装”这份工作交付给专业人员。

例如,不少有专业需要的人,比如程序员、设计师或者游戏发烧友,宁可支付一定的费用,选择专门的服务商为其配置电脑,而不再耗费时间去自行购买机箱、显卡、声卡……这种细化分工的好处非常明显,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自己则能省下时间和精力去做别的事情。

如果少挣的钱多于省下的钱,又何必费这个力气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