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足的舆论环境为什么这么差?

中国男足的舆论环境为什么这么差?

00:00
09:00

人们对国足的吐槽由来已久,而在这件事上,文艺圈一直冲在了最前头。从90年代的春晚段子到《吐槽大会》的名场面,国足几乎贡献了国内语言类节目的大部分槽点。近日,“冯巩”大战的蔓延,再次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文体界的相爱相杀。双方孰是孰非,至今仍争议不休,但如何化悲愤为力量,才是足球舆论此刻存在的理由。





谁也没想到,真正和国足掐起来的,会是文艺圈。 双方隔空喊话的起因,要追溯到演员巩汉林前段时间的一番发言。3月6日,政协委员巩汉林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呼吁,国家应该对劳动模范表彰制度进行改革,让更多人看到模范的价值。他为了论证这个观点,搬出国足作反例:“某足球队,年收入三百万、五百万甚至上千万了,球场上没有看到他们进球,完全给中国人丢脸。”





随即,这段画面在各视频平台的煽风点火下持续发酵。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冯巩于2月24日发布的一段小品短视频也被连带着卷入“骂战”。







△冯巩在短视频中以海参暗喻男足,浑身都是刺儿,但里面确实挺软





于是,足球圈开始坐不住了。





知名足球解说员董路在微博上针对巩汉林的论断进行回击,“说得春晚演个小品就能给中国人挣多少脸似的。”前国足队长冯潇霆则在自己动态的评论区下回复网友:“退了,让位给巩汉林。”随后以杨旭、王晓龙为代表的球员及演员李佳航等相继站队发声。





足球圈的普遍观点认为,像巩汉林之流肆意抨击国足的人,大多是“球盲”,并不了解足球体育的专业规则和竞技之道。





显然,对“评价电冰箱还需要先会制冷”这样的观点,网友们并不买账。世预赛球场上的惨烈赛果,使得唱衰之声此起彼伏。男足上周1:1踢平沙特,实现了他们所承诺的:坚决不做沙特进军世界杯的“背景板”;但这周又0:2不敌阿曼,止步小组第五。大家再一次看清了国足现状——在失望这件事情上,从没让人失望过。





官方吐槽,最为“致命”





人们对国足的吐槽由来已久,而在这件事上,文艺圈也一直冲在了最前头。





1990年北京亚运会,男足无缘四强。1991年春晚,冯巩和牛群就在相声《亚运之最》中调侃。“什么最臭?”“中国男子足球队临门一脚,那脚最臭。”





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国足几乎贡献了语言类节目的大部分槽点。





1997年,国足再次梦断世界杯。1998年春晚舞台上,还是冯巩和牛群,俩人在相声《坐享其成》里继续“放冷箭”。冯巩拉着黄包车边跑边说:“嘿!就这速度,我还真找着一点高峰的感觉。”牛群跟着说:“没错,中国足球队要有你这速度早出线啦!”





2008年的春晚,赵本山、宋丹丹和刘流主演的小品《火炬手》也拿国足来打趣。主持人问:“什么运动看着最揪心?”,宋丹丹回:“足球!”,主持人又问:“什么运动看着更揪心?”,宋丹丹斩钉截铁答道:“中国足球!”
就在去年,已退役的著名足球运动员范志毅亲自下场《吐槽大会》,以男足水准来暗讽男篮现状。一波犀利发言让这期节目成就了近年来吐槽国足的经典名场面,以至于帮助该综艺遏住了收视下滑的颓势。
可以说,经过20年多年来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无论在哪种场合,中国足球都已然是最安全、最有共鸣的笑料。文艺圈的“搞笑”功能让足球圈承包了。或许,这才是当下中国文体两界互相看不顺眼的缘由。





男足风评一边倒,“菜”不是原罪





不可否认,如今摆在眼前的,是男足无法迅速提升的实力和大众舆论难以改变的非理性刻板印象。





为了更客观地探讨问题,文化产业评论整理出几组颇具争议性的事实对比。





一是屡屡输球却坐拥高薪。年初,国足大比分1-3输给越南后,却被曝出在上海住5星级酒店,包下2层会所休闲惬意,如今众球员又因吃海参被网友们集体内涵。紧接着,足协就第三次颁布了限薪令,试图以此来转移舆论火力。
二是缺乏拼搏精神还善于推诿责任。前国足队长冯潇霆之前曾在回应中表示,球赛成绩不佳源于舆论压力和广大键盘侠。此番言论一出,不但没有为国足争取到任何支持,反而被贴上了“玻璃心”的标签。





△在中国与越南的比赛中,现任国足队长吴曦在禁区内缩头躲球





三是黑料迭出导致群像崩塌。近日,澎拜新闻就有报道,前国脚徐亮在个人节目中控诉:“这个行业有些部门烂到根上了……应该为人师表的教练员也净扯些闲淡。”球队内部互相拆台,各层级之间混沌。一个如此割据的群体,想要如何获得认同?





长期以来,中国足球的关注度与影响力不成正比。而矛盾的激化,往往会在男足输掉关键性比赛后变得更加剑拔弩张。





这样的舆论趋势恰恰反映了足球在国内的发展境况,是混乱、曲折,甚至极其复杂的。





事实上,现代足球发展至今,已经完全超出了“运动”的原本定义。但融合了文化、教育、科技、传媒、资本等多种意涵的中国足球,却未能实现完整的“人格社会化”。





一方面,从文化语境来看,足球是舶来品,与“崇文”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没有得到良性兼容。中国社会对于足球的认知,仍处于初级阶段。国家队往往被当作国家情怀的意义延伸,俱乐部更像是区域投资的招商广告,民众倾向于将足球看作取得学位以外的另一谋生出路。人们没有将足球视为一种能够提升国民体质和集体意识的趣味竞技形式。





这一点上,中国常常被拿来与邻国日本作比较。日漫《足球小将》一度风靡亚洲,是足球文化反哺现实的典型案例。其他国家良好的足球舆论氛围,也孕育了诸如日耳曼战车、桑巴足球、欧洲拉丁派等各具特色的足球文化。这对一个城市品牌的塑造,和城市民众荣誉感的形成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从产业基础来看,国内足球的受众消费端与行业需求端发展未成体系化。





清华大学体育部中国足球发展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足球产业与文化发展报告》显示,在中国足球核心产业中,足球彩票、用品等占据绝对优势,赛事、传媒等发展并不理想。





△男足和女足赛事传播的区别对待,也是网友炮轰的重地之一 换句话说,国民火爆的关注度没有给足球产业带来等比例的效益放大。以球迷为主的消费端与企业广告赞助为核心的需求端并没有完全对接,虽然人人都热衷议论国足,但在赛事转播和门票售卖等产业环节里,许多观众的行为仍属于“白嫖”,足球产业呈现出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国足振兴,舆论有责





回首中国足球,既经历了韩日世界杯的万人空巷,也在黑哨时期受到群嘲讥讽;在捧起亚冠奖杯后扬眉吐气,却又在5年80亿的金元中超时期里逐渐疯狂……







△2001年,中国男足终于冲进世界杯,电视上「我们出线了」五个大字不断闪烁,欢呼声与礼花声响彻全国





消费文化和新媒介手段盛行,将足球体育卷入了后真相时代。体育舆论并不完全聚焦于赛事本身,而是越发关注体育背后的八卦新闻以及受众的情感反应。





由于公众对国足的各种相关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度和持续性,所以,其必然也会对足球事业的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一定影响。





正面的足球舆论,会对讨论客体进行监督鼓励或约束,进而发展为对相关管理部门行为以及民间组织的行为监督,甚至能够对公众行为进行鼓舞或约束;负面的足球舆论,通常会陷入狭隘胜负观、狭隘地方主义、名利主义等泥潭,消解了竞技精神的核心价值,还有可能让社会对体育文化的价值产生错误理解。





近年来,足坛舆论极化现象的频发,已经直接影响到了人们对足球事业本身、体育政府部门以及运动员的信任。如不及时纠偏,舆论危机可能会上升到干扰国家体育改革和治理的层面。





由此可见,足球产业应该立足于新阶段下的现实诉求,借助多领域、多身份的意见领袖来开展舆论引导。这个过程中,有三类主体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首先是“把关人”。这类专业的舆论监督者相当于足球运动中的守门人,应当把握事件发生后的“黄金4小时”,仔细筛选转载数量多、标题敏感且具有诱导性的帖子,当达到一定阈值,及时追踪引导,以免球迷爆发群体极化现象。





其次是“关键意见传播者”。诸如解说员、体育时评人等KOL,都是大众舆论的排头兵。如若在这一环节出现了“传球失误”,未经深思熟虑便急于站队,恐怕国足拥有再强大的公关团队,也无法抵挡汹涌的大众舆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终究要回归球员群体本身。解铃还须系铃人,在“唯成绩论”的环境里,能给国足挽尊的只有球员们自己。即使实力上不了台面,但虚心接受批评的姿态也应让广大球迷看见。试问,格局不大,何以被称为“国足”呢?





结语







六年前发布的《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在“短期目标”一节中提到“2020年全社会关心和支持足球发展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





即便现在看来,事情发展与规划愿景还存在不小差距。但国际足联章程里对于足球运动的目标的定义——团结、教育、文化,以及人道主义精神,依旧是我们对国足发展的共同期盼。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