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抚顺街上,俄国人主要以养牛为生,每天早上拉着铅桶给埠头送牛奶。
俄国人不住地包,他们一般都是独门独户,是俄罗斯板加泥木屋。小院里有花草,木围墙(板障子)很高。俄国人还有一个生活习惯,就是窗户玻璃从来都是非常明亮的。
当然那石板路相较于十几年之后铺设的中央大街路面,有些简陋。不过行车原理类似铁轨的石头路面,用来行走日俄战争时期的马拉炮车和四轮马车,已经很是够用了毕竟那个年代福特的第一条汽车生产线还没有出现。
那条特殊的石板路很坚固,一直沿用到80年代。1988年,拓宽抚顺街与民安街,“石板道”彻底消失了。
岁月更迭,时光蹉跎,那长街的石板变得那样光滑,它见证了百年历史的风雨沧桑。
安字片、偏脸子人当年来自五湖四海:俄国人、波兰人、犹太人、土耳其人、闯关东的中国人……这些操着不同语言、信仰着不同宗教的居民非常神奇的实现了和谐相处,想必是那时候因为他们大多有一个相同的身份:难民。
偏脸子,是哈尔滨安字片儿一带的老名,对年轻一代来说有点陌生。可是在老哈尔滨人的回忆里,那里冒着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那是由不同民族、种族的难民组成的奇异的生活乐章。穿越,熬过苦难,这个地势奇斜的地方,在动荡的年代里,曾经给了他们安稳的一个小小家园。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