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00:00
03:24

明末清初,浙江出了一位著名的史学家谈迁(1593年-1657年)。

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钻研历史。从28岁起,他立志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由于家境贫寒,他没有钱买书,只得四处借书抄录。有时候,他为了找到所需的史料,竟带着干粮走出一百多里路。他写了20多年,修改了6次,终于在年过半百之后,完成了一部近500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谈迁的心中充满了喜悦。可是,就在书稿即将付印之时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那是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见家徒四壁,几乎无从下手,误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必定是值钱的财物,便偷走了整个竹箱。从此,这部珍贵的原稿就下落不明了。

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无疑是极其沉重的打击,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53岁了。他老泪纵横,寝食不安,甚至彻夜难眠。但是,厄运打不垮他的信念。他毅然决然地从痛苦中挣脱出来,意志坚定地拿起了笔和纸,孜孜不倦地从头写起。经过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这部明史的初稿。

为了使这部明史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带着初稿,特地到了古都北京。在京城的那段岁月,他一袭破衫,风尘仆仆,四处寻访,广泛地搜集明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遗迹;他面对孤灯,奋笔疾书,全然不顾年老体弱。他似乎预感到,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又经过了几年的字斟句酌,增补删改,一部新写的《国榷》诞生了。这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共104卷,500多万字,比丢失的那部更加翔实可信。

一个人的价值大小,是由贡献多少决定的。享年64岁的谈迁,因这部呕心沥血的传世之作而名垂青史。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一定会驱散绝望之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