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早期宫室(一):仰韶时代到龙山时代

94 早期宫室(一):仰韶时代到龙山时代

00:00
13:38

【知识笔记】


1. 宫室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等级性?


(1)汉代及以前的文献中,一般将上古三代以及更早的建筑都泛称为宫室,它是所有房屋住宅的统称,包括宗庙、马厩、居室等,不存在后来贵贱和等级上的差别。这些在《易经》《礼记》《论语》等古代文献中都有体现。


(2)汉代以后,宫室才逐渐特指社会上层,尤其是王者所使用的高等级建筑。


2. 宫室与宫殿相比,有哪些区别?


(1)宫殿这个词出现较晚,词意也较狭窄,一般是指单体建筑。而考古人口中笔下的宫室建筑,涵盖范围相对宽泛,兼具宏观建筑组群之意,一般指的成组成群的建筑,也包括单体建筑。


(2)从语意上讲,宫殿主要指包含朝寝两种功能的建筑,朝指上朝之朝,寝为寝殿之寝,而不包含宗庙等礼仪性的建筑。宫殿相较于宫室具有更强的政治性意味。


3. 从考古发现的角度来看,早期中国的建筑有什么样的演变规律?


简单而言,早期中国的建筑整体上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的历程。


(1)古代先民在新石器时代初期,为了节省用料,都会采取一种挖地穴或者挖窑洞的方式来修建住所。仰韶时代、龙山时代的很多聚落里都会发现类似的例子。


(2)到了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地面式的建筑,尤其是地面排房式建筑,在一些考古学文化里就慢慢兴起了。


(3)进入国家阶段,尤其是广域王权国家阶段,在一些较大的都邑或都邑级的中心聚落,就发现一些台基式的建筑。例如偃师商城的建筑表面就明显高于地面,这样可以起到防潮、有利于采光的效果。像战国时期,一些高台建筑都达到10米以上。例如河北邯郸的赵王城大台基。


(4)建筑的高升,与社会的复杂化息息相关,随着社会复杂化,当时的建筑也有从一般平民所居住的小型的地穴式和半地穴式,逐渐演化到地面式的,再到台基式,直至高台式的一个过程。


4. 早期中国建筑「由低到高」的过程中,有哪些例外?


在中国建筑「由低到高」的过程中,考古学家也发现了一些「例外」,一些高等级的建筑甚至是往下挖的。


(1)红山文化的典型遗址辽宁牛河梁遗址,发现了著名的「女神庙」(称呼与性质还有待探究),这个女神庙就是一个地穴式的建筑,女神塑像散乱地堆在地穴式建筑中。更像是仓库,而不像是庙。所以目前对于这个遗迹的性质还是存疑的。


(2)河南新密新砦遗址,面积达到了100万平方米,但是在其中并未发现那种高于地面的台基式的大型夯土基址,反而发现了一个被称为大型浅穴式的建筑。它究竟是过道还是宫室建筑,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5. 从仰韶时代到龙山时代,早期宫室建筑都经历了哪些变化?


(1)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首先是当时的贵族和统治者使用了宫室建筑,出现了社会分化,当时是作为权力中心的物化表征来出现的。


(2)最早的令人瞩目的宫室建筑或类似的的高等级建筑基址,是良渚文化的莫角山土台,在这个莫角山土台上发现了三个大土台和其他一些比较小的夯土台基,形成了一个大型建筑群。但是莫角山土台的性质还有待研究,可能是宗教祭祀中心,或广义的宫室建筑。至于是否政治性的宫殿建筑,则无法确证。


(3)最初的建筑一般都是用于居住的,无论是地面式的排房,还是地穴式的建筑,规模都比较小,但是到了仰韶时代,就出现了学者称为「大房子」的建筑。浅穴式的像河南灵宝西坡遗址中的一些房屋、地面式的像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的一些房屋。


(4)龙山时代,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陕北的神木石峁遗址都发现了一些用夯土或者用石头建的大型建筑。尤其是河南新密古城寨城址中的夯土建筑基址,这个夯土建筑基址从结构和形制上来看,可以认为是二里头1号宫殿、2号宫殿的前身,意义重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Kaisers

    如果能够配一些讲稿,还有图片就更好了!

  • 听友195378008

  • 听友195378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