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西斯廷圣母》拉斐尔(1513年意大利)

22《西斯廷圣母》拉斐尔(1513年意大利)

00:00
05:30
必知理由
◎ 人类美术史上最动人的作品之一
◎ 拉斐尔“圣母像”中的代表作
◎ 大师“和谐明朗、优美典雅”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
〉名画档案
名称:《西斯廷圣母》/画家:拉斐尔/创作时间:1513~1514年/尺寸:265×196cm/类别:布面油画/收藏:德国,德累斯顿博物馆
名画欣赏
《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为西斯廷教堂创作的祭坛画,也是他的“圣母像”中的代表作。画中洋溢着一种祥和、纯洁、典雅、明朗的氛围,让人不自觉地就沉醉其中,迷失自我。画面仿佛是一处舞台,帷幕隐去,圣母怀抱圣婴,脚踩祥云,从天而降。她的步子轻盈、优雅、镇定自若。衣服虽然有红、黄、蓝三种颜色,但醒目而不张扬,妩媚而不轻浮。她的眼中流露出一丝哀伤和无奈,可能因为知道自己怀抱中的圣婴伟大的使命和悲惨的结局。但这并不影响她坚定的步伐。依偎在圣母怀中的圣婴,睁大了眼睛看着人世,稚嫩的脸上有一种与年龄不相符的凝重与庄严。圣母的左下方,是3世纪的罗马教皇西斯廷二世。他身披法袍,谦恭地仰视着圣母子,满脸虔诚,摘下的宝冠放在右下边。他一手抚胸,一手为圣母引路。画面右下方,妩媚动人的圣女芭芭好像沉浸在深思之中,又好像能够体会圣母的悲痛和无奈,虽然跪迎着圣母,却将脸侧向了一边,不忍正视圣母无奈的眼神。画面的下端是一对小天使,天真的脸上写满了迷茫和疑惑,抬头看着眼前的一切。
在这幅画中,拉斐尔以精炼娴熟的手法,甜美、悠然的抒情风格赋予了圣母一种世俗的美,她既是神圣之母,也是一位爱子心切的人间慈母,从而达到了一种把美丽与神圣、爱慕与敬仰的种种情愫完美地融为一体的艺术效果。这样高超的处理,一方面体现了画家精湛的画技和人道主义情怀,另一方面也拉近了观赏者与圣母的距离,觉得她更加可亲可爱。
从布局上看,画中人物主次分明、详略适当,整个画面简洁而又灵动。如果我们从上看,画面上方有意设置的帷幕给人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仿佛尘世隐去,来到了一个圣地一样。这样处理,给人一种先声夺人的视觉错位,仿佛我们一下子就进入了某种境界。如果从下面看,小天使们向上张望的眼睛,就如同神秘的路标,很自然地就把我们的目光引向了上方。对于这幅与真人等大的人物像,画家的匠心独运可见一斑。
从绘画技巧看,拉斐尔适当地运用了短缩透视法,从而使人物之间留出了纵深感的空间,给人一种厚重和真实的感觉。画家简短有力的素描风格也发挥得淋漓尽致,画中的线条被处理得简洁、壮阔,并有一种张扬的力量,比如圣母衣饰上的线条,西斯廷二世向右张扬着的长袍以及圣女芭芭向后飘拂的衣皱,仿佛都被一种神奇的圣风吹拂着一样。而圣婴和小天使的身体曲线都用了局部素描的处理手法,运用得恰如其分。在色彩处理上,画家运用了多种色彩,使人物形象鲜明、灵动,达到了很好的色彩效果。
[插图]
椅中圣母 拉斐尔
画中圣母形象开始从人间母亲向“女王式”转变。圣母虽然还戴着农妇的头巾,可是她的容颜和精神状态已没有了平民气息。纯朴和悦的气质保留得很少,逐渐增多的是矜持和严峻的神色。圣母眼中凛然的光芒,显得庄重、威严,令人油然而生崇敬之感。
绘画知识
色彩的组成
作为造型艺术之一的绘画主要是由色彩和形体两大部分组成,这两部分相互联系、互相依存,共同构成了绘画的基本要素。绘画中的形体色彩主要来自构成色彩关系的三方面,即物体的固有色、光源色和环境色。它们在绘画中互相影响、互相衬托,共同构成了画面上绚丽多姿的色彩。
[插图]
拉斐尔的圣母像分为两类,一类是人间母亲的形象,另一类以女王式圣母的形象出现。西斯廷圣母则是这两种圣母特征的结合,是画家理想中最完美的圣母形象。构图采用较稳定的金字塔形,刚刚揭开的绿色帷幕,圣洁美丽的圣母双脚赤裸,晶莹的双目注视着苦难的人间,怀中的耶稣瞪着两只眼睛等待圣母给他决断将来。
《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30岁时的作品,画家在这以前曾经绘制了许多幅超凡脱俗、恬静、优雅的圣母,而这幅略带哀伤的圣母像,可能是画家在经历了许多世事以后,对美的一种新的理解和表达吧。不过,不管怎样,《西斯廷圣母》都是艺术史上最动人的作品之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