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洞
本书用结构洞这个词来描述非重复关系人之间的断裂。非重复关系人通过一个结构洞联系起来。所谓结构洞是指两个关系人之间的非重复关系。结构洞是一个缓冲器,相当于电线线路中的绝缘器。其结果是,彼此之间存在结构洞的两个关系人向网络贡献的利益是可累加的,而非重叠的。
经验指示
非重复关系人被隔离开来,简单地说他们彼此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或者说,一个人拥有的关系对另一个人而言具有排他性。不同的经验资料都指出,结构洞存在的条件跟凝聚力和结构等位有关。结构洞的定义也表明,结构洞存在于这两个条件都缺失的地方。
在凝聚力标准下,如果两个关系人之间是强关系的话,他们就是重复的关系人。强关系意味着缺乏结构洞。这如同父亲和儿子、兄弟和姐妹、丈夫和妻子、亲密朋友,还有彼此搭档很久的两人之间,经常在社交场合一起活动的两人之间等等。如果你与这两人中的任何一个有接触,你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接近另外一个。凝聚力带来的冗余在图1.2的上图中有显示,3个关系人彼此连接,因此提供相同的网络利益。这里的假设沿袭了自费斯廷格、沙克特和巴克的私人关系之间的信息流动,以及霍曼的社会群体理论以来的常规分析,即信息从一个人向另一个人流动的可能性与他们之间关系的强度成正比。从经验来看,强度有两个独立的维度:接触频率和情感亲密度。
结构等位是第二个测量结构洞的有用指标。两个人如果拥有一样的关系人,他们在结构上就处于同等位置。不管结构等位的人们之间的关系如何,他们因为导向同样的信息资源而产生冗余。凝聚力关注直接联系;结构等位关注对称的非直接联系。图1.2的下图中给出了结构等位造成重复的情形。3个关系人彼此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从凝聚力的角度看,他们是非重复的,但是每个人都把你导向远处的同一群人。那些人获得的信息,以及他们向之传递这些信息的人都重复了。图1.2的两幅图展示了你付出了与3个人维持关系的代价,却只获得了1个非重复性关系人的情形。
当然,这两个指标不绝对,也并非相互独立。在“凝聚力”指标上,只要两人之间存在强相关我们就认为他们有强关系。我们通常关注那些最强的关系。而所谓“结构等位”也极少是完全等位的,人们只是或多或少地在结构上等位而已。而且,这两个标准之间也是有相关性的。人们在同一个人身上花费很多时间,彼此就会变得熟悉起来。在结构上等位的人们彼此也倾向于相互接触,这就为通过直接联系而产生凝聚力准备了条件。因为从经验上来看,两个玩家之间的关系都是凝聚力和结构等位等因素结合的结果,只不过二者结合的程度深浅不一,二者间的相关水平有高有低。
相比之下,凝聚力指标比结构等位指标更能确定是否存在结构洞。如果两个人在一个玩家的网络中与同一个人有联系(结构等位使得他们彼此成为对方的重复),他们依然能够在该网络之外与不同的人联系(这又使得他们彼此非重复)。但是如果他们经常见面并且彼此感觉亲密,那么他们很可能频繁地交流,因此他们原本分别拥有的关系人也就很可能逐渐重叠起来。更一般地说,尤其是对于关注网络利益的田野工作来说,关键是定义结构洞。而提供了非重复性网络利益的两个人之间存在结构洞。如果凝聚力和结构等位条件都被考虑进来,重复性更可能存在于通过强关系联结的结构等位的人们之间。重复性不太可能(这意味着存在结构洞)在另外一个群体中两个完全陌生的人之间发生。在控制了我们刚谈到过的利益之后,我们将再次回到这个话题来讨论结构洞的深度。
有效并高效的网络
平衡网络的规模和多样性的问题就是最优化结构洞的问题。结构洞的数量将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而增加。这些洞是通向信息利益的要塞。优化网络应该遵循两个设计原则。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