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所有的成就必须从修身开始

第五十四章 所有的成就必须从修身开始

00:00
09:57

      如果我说,老子在第54章里,讲述的是“个体生命能量与社会链接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范围”,你一定觉得这话太烧脑了。所以呢,我就转换成通俗的说法,比如,你的企业一年能做到多少流水?资本市场对你的估值有多大?你那位当领导的同学,他级别是什么?他的权力范围有多大?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很容易涉及到的问题。那么新的问题来了,如果我们把这些问题的答案换算成一个具体可计算的“量”,那么,影响这个“量”的核心要素又是什么呢?老子在54章里讲的就是这些问题。他是用一种比较符合现代逻辑的方法,给我们推演了一套系统框架,也就是我们之前一直提到的“修真系统”。

       虽然说,老子讲的是哲学,但这样一套系统和框架,是可以应用到今天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而且非常容易理解、非常实用。

       我个人认为,第54章和51章一样,都是《老子》经典中最为重要、最为实用的内容。当然,这两章也是我个人非常偏爱的内容。有时候,在讲线下课程的时候,我是把这一章画成正弦波的图表,给大家来讲解的,那样可视化程度很好,非常容易记忆。

      《道德经》虽然是道家经典,但54章内容与儒家思想是有些交集的,这其实就变得很有意思。熟悉儒家经典的人都知道,《大学》讲了“三纲八条目”。“三纲”就是儒家的理想目标: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八条目”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八个修身的过程。我们以前总说儒家有一套很牛的实用体系——“修齐治平”,如果我们用这些来对照这章的“真、余、长、丰、普”,很容易就会发现,在如何修身的次第方面,在以民为本的起点方面,在大同世界的理想方面,道家和儒家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

       在迎接虎年的除夕那天,我专程去给楼宇烈先生拜年。先生已过88周岁,非常健谈。他就说,人类思想不能天天过分地强调版权,听到有价值的思想,如果你消化了,就可以去正向地传播。先生说,这和具体的产品不同,产品当然可以有版权界定;但是学术思想,就应该是天下之公器。所以,孔子吸收了老子的思想,只能说他是一种智慧的内化与呈现,老子的其他弟子就没有做到这一点,他们的发展就仅仅在道家的范围之内。

      西汉的道家学者河上公在他的《老子河上公章句》中说:修道于身,爱气养神,养精蓄锐,就可以达到益寿延年。修德到如此高度,也就修成道家所讲的真人了。修道于家,就是要达到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信妻贞。修德到这样的程度,就有福德传给后世的子孙了。

       所以,我们回头来看看老子的54章,他说:一个善于建构系统的人,他所治理的国家是不容易被撼动的;一个善于保持事业内驱力的人,他所建构的东西是不容易分离和脱落的。一个人如果既能够建立起一份事业,又能够守住这份事业,那么后代子孙都会祭祀他,并且能够有所传承。修道于一身,他的德行才会纯真,才会把握动静的边界;修道于一家,他的德行才会惠及他人;修道于一乡,他的德行才会绵延不断;修道于一国,他的德行才会丰满而博厚;修道于天下,他的德才会普照万物和万民。因此,以自身的实际去体认和观照别人的实际情况,以自己家的实际去体量别人家,以自己乡里的情况去照别的乡里,以自己国家的情境去理解别的国家,以现今天下的实际,去体察未来天下的情况。所以,如果问我,怎么会知道天下的情况呢?因为我就是用了以上这样的思维框架呀!

       这里我想多说一点:老子的这种方法,和我们今天的逻辑分析,貌似相同,其实还是有着巨大差异。老子采取的是一种由内到外的、直觉的整体认知方式;而西方采取的是外在的、数据化的逻辑推理方式。这两种方式,并不存在谁高谁低,而它们之间的互补性以后我们还会讲到。

       现在我们回到开头所讲的那个枯燥的话题:个体生命能量与社会链接范围的问题。我们发现,万事一理。企业能够做多大,领导范围可以有多大,都取决于我们在三个维度的修为:也就是对于外在条件系统的认知,这是天道;对于框架工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能力,这叫德用;对于自身认知形成能量的层级,这是修真。

       老子在这章讲述了修真系统的框架,到底修的是什么?其实,就是整体的直觉感知能力。如果你认为自己想清楚了,我建议大家不妨去实践中映证一下这个框架。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竹村侠客

    54.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 ,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