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代表作,平民知识分子能否拯救俄国?
精华笔记
(一) 小说的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
《父与子》的故事发生在1859年5月份的俄国。这一年,贵族子弟阿尔卡狄大学毕业,学成归来。和他一同归来的还有他的好朋友、平民出身的医科系大学生巴扎罗夫,他受邀到阿尔卡狄父亲家的乡下田庄——玛利因诺村作客。阿尔卡狄的父亲尼古拉·彼得罗维奇,热情接待了巴扎罗夫,而伯父巴维尔·彼得罗维奇却冷脸相迎。原来巴扎罗夫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他“否定一切”的精神与巴维尔的贵族原则相悖,随后两人之间爆发了激烈的论战,涉及了俄国的社会制度、人民、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不久,在一场省长家的舞会上,巴扎罗夫和阿尔卡狄认识了漂亮的女地主奥津佐娃。阿尔卡狄对她一见钟情,而奥津佐娃却对巴扎罗夫暗暗倾心。之后,两个好朋友应奥津佐娃的邀请,来到她的乡间庄园度过了快乐的15天。巴扎罗夫也逐渐迷恋上了气质不凡的奥津佐娃,在向她表达爱慕之心后,却意外地遭到了奥津佐娃的拒绝。
情场受挫,失望又痛苦的巴扎罗夫回到家乡待了几天,随后再次回到阿尔卡狄家的玛利因诺村,决定投入到医学实验中以求解脱。在此期间,巴扎罗夫与尼古拉的妻子费涅奇卡逐渐熟络起来。偶然有一天,巴扎罗夫忍不住亲了费涅奇卡,这一幕恰好被尼古拉的哥哥巴维尔看见。巴维尔本来就跟巴扎罗夫矛盾重重,这次为了替弟弟报仇,巴维尔私下里向巴扎罗夫发起了决斗,结果巴维尔战败。
决斗之后,巴扎罗夫再次告别玛利因诺村,回到家乡,跟着父亲学习给人看病。在一次解剖伤寒病死者的尸体时,巴扎罗夫不慎割破了手指,不久因感染而死。
几年后,女贵族奥津佐娃和一个律师结婚,阿尔卡狄也与奥津佐娃的妹妹举行了婚礼。每个人似乎都拥有完美的结局,只有巴扎罗夫躺在偏远孤僻的乡间公墓里,等待着年迈的双亲一年一度的探望。
(二)小说写了哪两种父子矛盾?
《父与子》的主人公不是某一对父子,而是父辈与子辈之间的故事。父辈与子辈之间的矛盾,是小说的主要线索。可以说,《父与子》就是一部关于“代沟”的作品。
父辈与子辈之间的第一种矛盾,存在于“子辈”巴扎罗夫和“父辈”巴维尔之间,这是针锋相对的两代人。
男主人公巴扎罗夫,属于民主主义阵营,或者说“子辈”一方的代表,是19世纪60年代平民知识分子的突出代表。他行为举止不拘礼节,从不承认任何权威和原则,否定科学、艺术和爱情。巴扎罗夫这种“否定一切”的精神,在当时被视为“虚无主义”,正是贵族自由主义阵营最反感的。
贵族主义阵营或“父辈”一方的代表,就是巴维尔和他弟弟尼古拉。两兄弟出身于贵族家庭,他们的父亲是曾经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的退休将军,官高位显。在巴维尔与巴扎罗夫初次见面时,就埋下了矛盾的种子。随后,在小说的第六章中,两人之间爆发第一次小小的争论。巴维尔询问巴扎罗夫对于权威、艺术的看法,巴扎罗夫表示,他本人并不承认任何权威,因为这不值得他的信任;同时,他对艺术持鄙夷的态度,他认为“一个正派的化学家比任何一个诗人有用二十倍”。这个年轻人“否定一切”的态度,使得巴维尔哑口无言,粗野无礼的回答声调,使巴维尔更感到厌烦。
在小说的第十章中,作家用了一整章来描写巴扎罗夫与巴维尔之间的第二次大论战,他们围绕着自由与民主、制度与文明、权利与义务一直争论,两人之间的矛盾激化。巴维尔在内心依然对巴扎罗夫恨之入骨,他认为巴扎罗夫是个傲慢无礼、厚颜无耻的平民,并且对他蔑视自己的态度感到极度不满。
巴维尔与巴扎罗夫的两人围绕着社会、信仰、文明等一系列问题的论战,展现了两代人截然不同的立场观念。在屠格涅夫笔下,子辈巴扎罗夫朝气蓬勃又充满战斗革新精神,想要改造社会。而“父辈”巴维尔,备显窘迫、狼狈,难掩思想的苍白和精神的羸弱。
除此之外,父与子之间的矛盾,还存在于“子辈”阿尔卡狄、巴扎罗夫与他们各自的父亲之间。在这对关系中,父辈自认不济,努力想跟上子辈的步伐,但终宣告失败。
阿尔卡狄的父亲尼古拉较为开明,他思维渐渐转变,开始在自己领地进行农事改革,把儿子阿尔卡狄送到彼得堡求学,同时竭力结交年轻人,主人公巴扎罗夫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尼古拉毕竟难脱传统贵族的习气,比如在巴扎罗夫与伯父的争论中,阿尔卡狄选择与巴扎罗夫并肩作战,一起反驳父辈。
“子辈”巴扎罗夫和他的父亲瓦西里·伊凡诺维奇之间,也存在着类似的关系。在阔别三年之后,瓦西里对儿子的归来感到激动万分。他竭力向儿子展示自己的开明前卫,但是无法掩盖父子之间的思想鸿沟。
其实不管是尼古拉和瓦西里,都在不断反省自己,逐渐开始认同子辈对他们的评判,他们也非常欣赏年轻人身上的青春活力。尼古拉竭力想协调与阿尔卡狄的关系,结果却总是落后于儿子,感到十分痛心。尼古拉和瓦西里深知自己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他们已经无力弥补与儿子之间的差距,他们终究将被后来者取代。
(三)巴扎罗夫和阿尔卡狄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思想分歧?
贵族子弟阿尔卡狄,从年龄来说属于“子辈”一代,但是他在思想上曾经追随巴扎罗夫,因此算是巴扎罗夫的同学兼“学生”。但是,阿尔卡狄的追随是短暂的。前期他通过巴扎罗夫了解、接受了平民文化,具有了一定的平民思想,当巴扎罗夫同两位贵族出身的父辈辩论时,阿尔卡狄选择站在巴扎罗夫一边,同他一起反对父辈的特权思想。但是,当他爱上贵族地主小姐卡佳之后,他过去那种“寻求理想”的精神都消失了,开始醉心于营造自己的安乐窝。正如巴扎罗夫所说,阿尔卡狄毕竟只是个“温柔的自由主义少爷”,是个善良但是脆弱的贵族子弟,还是与他的父辈更合拍。而巴扎罗夫是一个彻底的虚无主义者,对世间的一切极力否定。
后来,爱情也成为两个好朋友分道扬镳的分水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此后两人的命运。女地主奥津佐娃与巴扎罗夫之间互相吸引,但是巴扎罗夫是矛盾的:一方面,在他的观念里,是否定爱情的,他觉得爱情是这世间一种多余的情感;另一方面,奥津佐娃的一颦一笑,却都能拨动他的心弦。他勇敢表明了心意,但是奥津佐娃却想试探巴扎罗夫对自己有多少爱意,对未来有什么规划;她渴求爱情,却不能像巴扎罗夫追求的那样,放弃现在拥有的一切。最终,奥津佐娃拒绝了巴扎罗夫。巴扎罗夫倍感心灰意冷。
而贵族子弟阿尔卡狄,则对奥津佐娃的妹妹卡佳心生爱意,最终两人修成正果。在小说最后一章中,作家交代了各位主人公的爱情走向。在玛利因诺村的一个不大的教堂里,在几乎没有证婚人的情况下,静悄悄地举行了两场婚礼,这就是阿尔卡狄和卡佳,尼古拉和费涅奇卡,——父子的婚礼同时举行。奥津佐娃不久前也出嫁了,她嫁给了一个未来的活动家,一个非常出色的律师。大家都有了幸福圆满的结局,似乎已经忘记了躺在乡村墓地里的巴扎罗夫。
(四)巴扎罗夫自身有着怎样的矛盾?
主人公巴扎罗夫的爱情故事以悲剧结尾,跟他思想的矛盾和不成熟有关,也与六七十年代俄国平民文化自身的局限性有关。当时,人道主义思想在俄国的发展远远不及西欧。俄国的文化启蒙,在巴扎罗夫身上只发展了科学主义理性,缺乏对人文价值的肯定,这是平民文化的巨大缺陷。科学理性不能替代人的信仰和终极关怀,缺少人文价值这一精神支柱,很容易把科学当成最终目的,从而人自身也沦为研究科学与自然的工具,而没有了精神与灵魂的空间。这就是巴扎罗夫时常会感到悲观、空虚和无聊的原因。由此可见,巴扎罗夫的结局,未尝不是一种时代的悲剧。
巴扎罗夫虚无主义思想的弊端,显而易见——缺乏远见,只想着破除旧制度,却没有进一步建设社会的想法。
比如,在对待农民的态度上,巴扎罗夫虽然努力与其建立密切联系,却又时时显出与农民之间的隔阂、互不理解,很难得到农民们的认可。
一方面,屠格涅夫强烈呼唤俄国平民民主主义者登上历史舞台,因为在这一股社会势力身上,屠格涅夫看到了俄国新生力量的崛起;另一方面,屠格涅夫看到了平民知识分子身上的缺陷,虽然他们都出身于平民社会,但他们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社会生活,更不用说深入俄罗斯人民的内心了。因此,屠格涅夫对这些新生力量能否承担社会历史使命充满了担忧。他甚至认为,60年代民主主义平民知识分子的革命道路是没有前途的,未来是不会属于巴扎罗夫这类人的。这也体现了屠格涅夫的心理矛盾:他无法为民主主义革命者们指出一条明确的前进道路,同样也无法将俄国社会进步的责任寄托在他们身上。
(五)小说塑造的“新人”形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父与子》中,屠格涅夫不仅描绘了巴扎罗夫这种“新人”,还指出了“新人”的命运结局和未来。虽然巴扎罗夫的出现,让俄罗斯文学典型从代表贵族阶级的“多余人”转变为代表平民知识阶层的“新人”,顺应了俄国历史发展的需要,但是在作家看来,巴扎罗夫这个“新人”始终徘徊在未来的门口,注定无法承担社会变革的使命,在孤独中离世,对主人公来说是最好的结局。
这个新人的塑造,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争论。《父与子》出版后,对这部小说的评价可谓两极分化:一些读者指责屠格涅夫嘲笑曾正直、诚实地在历史舞台上活动过的“父辈”,同时盲目地美化了接替“父辈”的年轻一代,对年轻一代曲意奉承、卑躬屈膝;另一部分读者则截然相反地认为,小说对年轻一代进行了恶毒的讽刺,对父辈却大加赞扬。
屠格涅夫本人在《文学回忆录》中曾经懊丧地说,“这部小说使我失去了——也许是永远失去了俄罗斯年轻一代对我的好感”,但是他又表示,“我并没有受到良心的谴责”,“对于我所描写的典型人物,我的态度是公正的,我非但不曾心怀偏见,而且还很同情他。”
《父与子》之后,虚无主义在俄国成为一个流行的哲学概念,也不断出现反映虚无主义的小说。屠格涅夫原本想借助小说中虚无主义者批判一切、否定一切的进步力量,来唤醒俄国人对现实的认识,然而这种做法终究是不切实际的。虚无主义虽然撼动了传统旧势力的权威,但是在旧的价值观念崩塌时,它又无法建立起合理的新价值体系。从社会整体进程来看,虚无主义只不过是一个过渡阶段,它将随着时间逐渐消逝,最终会同巴扎罗夫一样走向衰亡。然而只要社会在变化,新旧交替之际,都会出现巴扎罗夫这样的人物,虚无主义也都有可能随时登场。
书名:《父与子》
作者:(俄)屠格涅夫
今日解读:皮野
解读人简介: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俄罗斯文学与文化。
主播:李欣
策划编辑:周向荣
总编辑:徐苑
赞!
让我想起了父与子的漫画
不错
刚刚看完《父与子》这本书。 一片枯干的枫叶脱离了枝头,落到地上,它飘飘荡荡,像蝴蝶的飞舞,这不是很奇怪的吗?死的哀伤竟然与生命的欢乐相似。 ——《父与子》
张嘴闭嘴都是“爱”,但本质都是价值、等价、高价,从社会地位、收入,以及现实中的颜值身高,去定义的价值、等价。 ...有点,廉价,这个字。
光听简介就已经很有趣了,瞅机会得看看这本书。喜马拉雅如果兼营售书,生意会不会好?
到处存在的代沟
不错
非常详尽的分析!俄国文学yyds
哎,看来不单阅读俄国作品需要记人物谱,听解读也需要啊……开篇5分钟,我就迷失在名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