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君王篇:康熙帝为什么六下江南

21、君王篇:康熙帝为什么六下江南

00:00
06:45
康熙为什么六下江南
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是清王朝定都北京以后的第二任皇帝。康熙8岁登基,14岁亲政,熟谙文韬武略,具有远见卓识,擒鳌拜、平三藩、定噶尔丹叛乱,政绩斐然。在其统治时期,六下江南,这一举动给世人留下了颇为神秘的故事。
在金庸小说《鹿鼎记》中就讲到了一代帝王康熙与青楼小子韦小宝之间的惺惺相惜、相互扶持的故事。然而生性不安的韦小宝终究过不了官场生活,辞官后就到江南生活去了。于是人们就开始想象,康熙六下江南是不是去找韦小宝?不得不说,这样的猜测是没有历史依据的。韦小宝是小说中塑造出来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找不到原型。那么人们不禁好奇,康熙六下江南到底是为了什么?
其实,康熙六下江南是为了治河、导淮、济运。然而,现在的一些小说、影视剧,为了增加娱乐性,铺陈渲染,将史实修改得似是而非。
康熙早在执政初年就对河务很关注,并且相当有研究。康熙初年,黄河下游到处决口,水祸连连,引起了康熙的高度重视。康熙曾在太和殿以治河为策论试题,测试天下贡士。在平定“三藩”时,国家财政仍然比较困难,康熙帝还是下决心对黄河、淮河进行全面治理。
康熙在三藩平定、统一台湾后,治理河道便被视为首要任务,但是淮、扬水灾并未明显好转。康熙担心官员们没有认真行事,于是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不远万里,第一次下江南,亲阅河工,到达清江府、淮安府、江宁等地。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第二次南下,到过清河县,在回京途中率领行的大臣一起视察了高家堰一带的堤岸闸坝。康熙二十九年(1690)至三十六年(1697)间,由于平定噶尔丹的叛乱之事,河工人事变更频繁,河工也日趋败坏。于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帝第三次南巡,到过扬州、苏州、杭州、江宁等地方。康熙视察黄河南岸归仁堤、高家堰等处堤工,颁布了《修浚清口诏》《巡视河湖酌定应办工程诏》,制订了一系列具体的治河方案﹣深浚河身、筑挑水坝、开陶庄引河、浚直河道和拆除拦黄坝。这一新的治河方略,在第二年由新任河道总督张鹏翩开始贯彻实施。到康熙四十年(1701)年底,其他各项工程也陆续完成。第二年夏天,黄河又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各项工程都经受住了洪水的考验。
康熙四十二年(1703),河工即将完成,康熙进行了第四次南巡,到过扬州、镇江、苏州、杭州、江宁等地。他乘船到达清口,检阅天妃闸、御坝的状况,还亲自观看陶庄引河,视查减水坝、鲍家营、中河口等地方,对河道总督张鹏翩及在河各官亲加以奖励。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初,康熙认为,虽然河工已经告成,但是仍然需要察验形势,筹划善后之规,于是第五次南巡又开始了。康熙帝乘船到扬州城北高桥,对河道总督张鹏翩说道:“河工已经告成,善后方略更为要紧。朕今亲临阅视,修建天妃闸,甚当。”可见,康熙对于河工是非常上心的。
然而,几个月后,河工又出了问题。黄淮地区再次发生多年未见的暴涨,造成古沟塘、韩家庄、清水沟几处堤岸冲决,发生水灾。康熙听闻十分生气,立即下旨“今春朕欲亲视高家堰”。于是康熙与臣子商议新的治河方案﹣溜淮套方案。康熙帝对溜淮套工程十分不放心,这么大的工程若是有什么闪失,不仅劳民伤财,而且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第六次南巡。
康熙六下江南,主要是巡查堤防和了解东南地区社会和民生的疾苦,每次都很俭朴,且多数情况下是微服私访,没有惊动地方百姓。康熙帝以民为本,实心治,他亲临河工,指授方略,经过几十年的治理,两河安宁,漕运无阻,人民安居乐业,这对当时社会的安定和繁荣起到了促进作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98957204

    学习了

    如意伴读 回复 @听友298957204: 共同学习

  • 听友310986889

    大清朝的转折

    如意伴读 回复 @听友310986889: 您也是博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