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一个人想成名有两个必要条件:一、你自己要行;二、说你行的人要行。建业能成为都城,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在古人眼中,那就是风水要好。
风水究竟指什么?如果一句话概括就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比如一个人坐着,怎么样才舒服呢?最好坐在一张椅子上,后面有椅背,两边有扶手,这样可以放松地或倚或躺。人要面向南方,能享受到温暖的阳光。前方要有山有水,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景色。
一个风水上佳的城市也是这样,古人定的基本格局是: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就像人坐在椅子上,坐北朝南,整个城市能看到东方日出,西边日落。后面要有山,叫主峰,可以安逸地依靠休息;旁边有次峰,就像有两个保镖站在旁边,叫左辅右弼。前面要有月牙形的池塘或者弯曲的河流,水对面要有山,构成一幅秀丽的山水画。
这样的地形为什么好呢?除了舒适之外,还能聚“气”。在武侠小说中,常看到一个绝顶高手在山林之巅练功,为的就是能吐纳天地之气,吸收日月之精华。一个城市如果四边群山环绕,就能吸藏山水之气,那就是风水宝地,就有了术士眼中的“王气”。
仔细对照建业,就会发现,以上条件全部吻合。建业东边有钟山,西边有石头山,如两个侍卫;北边一带远处有幕府山,近处有鸡笼山(因山势形似鸡笼而得名,现北极阁)、覆舟山(临湖一侧陡峻如削,像一只倾覆的行船,故得名,现九华山),如椅背;南方有牛首山、方山,整个城市山形成圈,中间就能藏风聚气。中间有条秦淮河,因为水在流动,说明气在运动,城市就有了灵性。
建业城就在山水怀抱的中央,称为“龙穴”。
除此之外,你还会发现,建业这座城市山形各有特点,与中国传统的“四象”相吻合,是宝地中的宝地。
“四象”,就是俗称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这是什么意思呢?
中国古代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做二十八宿,又分成四组,也就是天空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这四个方位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季,也就是把时空合一,每一个方位配一种灵物。
东方对应春天,配的灵物是青龙,因为青龙生机盎然,代表着春天万物生长。
南方对应夏天,配的灵物是朱雀。因为夏天炎热,雀鸟特别多,朱雀意思就是红色的火雀。
西方对应秋天,配的灵物是白虎。因为秋天有肃杀之气,白虎代表秋天的落寞气氛。
北方对应冬天,配的灵物是玄武。因为冬天花草树木不再繁盛,动物也冬眠,“玄武”意思就是黑色的大龟,黑色代表收敛,龟含有冬眠的意思。
建业的东边是钟山,绵长蜿蜒如一条青龙,而且郁郁葱葱,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西边是清凉山,山势陡峭,如白虎雄踞江边,又是战略要地,有肃杀之气;南边一望无际的田畴充满绿色,远方有山脉,层层叠叠,如一幅浓抹淡妆的图画,众鸟飞翔,燕雀起舞;北边的鸡笼山、覆舟山,比较低矮,远方的幕府山如一只冬眠的龟匍伏在大江之边。
如果按坐北朝南的方向,正好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是上好风水的地形。
南京有一个玄武湖,开始叫“后湖”或“北湖”,因为相对于台城方位来说,玄武湖在后面,或者北面。后面为什么取名玄武湖呢?就是对应了风水上的“北玄武”,玄武区又是因为玄武湖而得名。
在现在的中华门城堡下,有一座桥叫镇淮桥。始建于东吴,叫“南津大桥”,到了东晋,改名为“朱雀桥”,就是因为对应“南朱雀”改名。唐代刘禹锡有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就写的这座桥,后被毁。到了五代时,此桥遗址上新建“镇淮桥”,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现在镇淮桥两侧多了两座辅桥,分别为镇淮东桥与镇淮西桥。在附近的马道街上,如今又新建一座“朱雀桥”。
如果建业从风水上来说有点玄虚,作为一个都城,还要拿出实在的本事。如同一个人,长得有领导相还不够,肚子里面要有货才行。还不能是偏才,那只能成为一个优秀员工;要做大领导,就要考虑综合素质。
作为全国的指挥中心,安全是最重要的。头脑很容易被人一刀砍了,四肢再发达也是白搭。因此都城就要易守难攻,如同穿上了厚厚的铠甲。建业四周群山环绕,中间还有四望山、聚宝山等重重叠叠的大小山峦,围成一道道天然的防御屏障。
最有力的护身符,是西北横亘的一条大江,波涛汹涌,风高浪急。当时江面宽达40里,真是一条大河波浪宽。这道天堑在冷兵器时代,插上翅膀才能飞越。
曹操、曹丕每一次伐吴,都是说不完的痛,数不尽的伤,化成一声声无奈的叹息,汇入奔流不息的江水。北方纵有激情四溢的千军万马,在无情的长江面前也被击得心碎了无痕。曹丕就曾望着一望无际的江水,仰天长叹:这是上天想要隔断南北啊。随后伤心回国不再反思战争得失,让往事都随风。
大江之中,有许多沙洲,当时有长命洲、张公洲、白鹭洲等,形成夹江,可以作为水军基地。城内有秦淮水,纵横交错,作战和运输的船只可以四通八达。在宽广平原上作战惯了的北方军队,在大江上晕船,到了这里晕向。
因此整个六朝,要想攻破南京,极少有人从今天的扬州、浦口、六合方面直攻过来,多是迂回作战。
建业的东门是长江下游的京口(今镇江)。西门是上游的采石矶,大江对面是历阳(今安徽和县),这里江面狭窄,北方的进攻者多选择此处渡江,是离建业最近的路线。当年孙策就从这里突破,平定江南的。孙权在这几处都安排了重兵把守。再往西,就是荆州,凡守荆州的都是东吴的名将,前有周瑜,后来吕蒙、陆逊、陆抗。这些名将都死了,荆州没守住,东吴也就亡了。
孙权政治上主要是依靠两股势力:一是江东本土力量,以顾、陆、朱、张等大族为代表;一是南迁的北方士族,以周瑜、张昭为代表,包括孙坚、孙策遗留的军事骨干。
孙策平定江东时主要是依据北方士族,以为可以横扫一切,南方豪强好欺负,不太看得起。结果强龙难压地头蛇,孙策被刺杀身亡。孙权为了稳定政权,就要使南北士族拉起手来,一碗水端平,共同前进。
所以,孙权不能把都城选在吴郡(今苏州),因为这是江东士族的地盘,在别人家里做客,偶尔住住可以,时间长了会浑身不自在,北方士族也会惶惶不可终日。但也不能离江东士族太远,风筝断了线,就没有了坚实的依托。怎么办呢?只能采取中庸之道,选一个南北交界点,就是建业,双方都不要争吵了,和平共处,共创大业。
从经济上来讲,都城附近必须是一片富饶地区,因为皇室要吃饭,庞大的政府机构也要吃饭。在三国时期,还要年年打仗,军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就需要这个城市要有足够的财力,本身是个有钱人,不要总是靠贷款或者借钱过日子。
江东地区以三吴地区最为富有,三吴分别是指吴郡、吴兴郡和会稽郡,分别是今天苏州一带、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绍兴一带,简单一点讲,就是今天苏南至浙江一片,只要这里丰收,整个东吴就能填饱肚子。所以,从经济上讲,在吴郡建都也是合适的。但是吴郡离长江前线太远,在政治、军事两块得分太低,被淘汰。
建业虽然这一块得分不高,但可以得到弥补。
过去,建业的物资供应要从三吴地区运输,但中间隔着汤山、茅山,交通很不方便。所有会稽的物资主要是先运到京口(今镇江),然后进入长江,逆行数百里而上,到达建业,路漫漫其修远兮!风浪难测行程太危险。
为了解决运输问题,孙权开通了一条水上生命线,这是一条人工运河,叫做破岗渎。东吴投入了血本,共有士兵3万人参加了此次大劳役。这条人工河流穿越茅山丘陵,从建业经过方山、今镇江南境、穿越太湖到达会稽。这条人工河流开通后,会稽的物资源源而进,建业再也不用为衣食发愁。
在城内也开辟了几条运河,如运渎,大致位置是从玄武湖往南,经北极阁、东南大学西边、香铺营,再往南流入秦淮河。还有青溪,这是城东最大的河流,大致路线是从钟山,经过太平门向南流、经马标、折向西南经总统府、娃娃桥,再向南注入秦淮河。这些运河后都被废弃。如今的城东还留有清溪路。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