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坚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8.业精于勤,荒于嬉

第九章坚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8.业精于勤,荒于嬉

00:00
04:33

8.业精于勤,荒于嬉
一个人愈能储蓄则愈易于致富。你愈能求知,则你愈有知识。你能多储一分知识,就足以多丰富你的一分生命。这种零星的努力,细小的进步,日积月累,可以使你于日后大有收益,可以使你更为充实、更丰满,可以使你更能应付人生。
孜孜以求自己的进步的精神,是一个人的“优越”的标记与“胜利”的征兆。
凡是成就大业之人,都是全身心投入学习的人,正由于勤奋,他们才能取得成功。但从常人看来,他们却是又“呆”又“笨”。谁能想到大数学家陈景润上街不会买菜,李四光这位一代大地理学家竟在大街上不认识自己的女儿。其实这种“呆”、“笨”,正是用心极专的表现。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能堆成一座小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以致后来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水池叫做“墨池”。
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已经写得相当好了,但他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时连吃饭都忘了。有一天,丫环送来了食物,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蘸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的时候,眼睛还看着字,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贵在坚持的道理并不难懂,但这却并不是人人都能做的到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志学习科学文化、钻研理论,开始时决心很大,订了计划,列出了攻读的书目和研究专题,可一碰到困难、挫折,就灰心动摇起来,往往半途而废。原因就是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挫折和障碍,有时还难免会遭到失败。关键就在于要知难而进,不因失败而灰心、失望。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忍不拔地工作,以全副的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有了这种“不避艰苦”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才能获得真知。
古代讲“头悬梁,锥刺骨”,这种学习精神也是很可佩的。
“头悬梁”是汉朝人孙敬的故事,孙敬读书很用功,到了十分疲倦的时候,还不休息,但又无法赶走瞌睡,于是他用绳子把头发束住,吊起来,头一垂下,就会扯痛头发,立刻惊醒,继续再读。
“锥刺股”讲的是战国时期的谋士苏秦,他年轻时也是拼命读书,为了避免晚上打瞌睡,他手拿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刺自己大腿一下,刺痛了,人也就醒了。
孙敬和苏秦的勤奋精神固然可佩,但做法却不值得仿效。因为这样做必然会导致过度疲劳,有碍身体健康。同时,也很难持之以恒。
学习是一条漫长而又艰苦的道路,不能靠一时激情,也不是熬几天几夜就能学好的,必须养成平时努力学习的习惯。毛泽东同志对学习也提写了这样的一副对联,大概如下:
上联是:贵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
下联是:最无益,就怕一日曝十日寒
一定要时时刻刻提醒和鞭策自己一一坚持学习。贵在坚持,坚持实在是一种美好的品德,能够培养坚忍的品质,对于人生来说大有裨益。无论一个人平时怎样忙碌,但总有很多的光阴是虚度或浪费掉的,而这些虚度的光阴假使能善加利用,则一定能生出大益处来。世间最可尊敬的就是那些年已中壮仍然孜孜好学,利用全部的空余时间,倾注其全部精力去摄取知识,使自己的生命更充实的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