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虎妈的女儿》:30位“虎妈”和她们的女儿的心路历程

社科|《虎妈的女儿》:30位“虎妈”和她们的女儿的心路历程

00:00
31:05

30位“虎妈”和她们的女儿的心路历程。妈妈陪伴孩子的时间越多越好吗?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喜马讲书”重金招募撰稿人,详情点击进入>>>


精华笔记 


本书的主题为“职业女性如何影响女儿的职业选择”。西方世界的性别平等进程近年来很不顺利,作者为了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选择了一个重点人群加以研究,全职工作的“虎妈”和她们已经成年的女儿,前者主要是1946-1964年出生的“婴儿潮”一代,而后者大多数出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


第一,成功的职业女性对她们的女儿产生的影响


虎妈并不认为工作和家庭是两个极端的二元选择,而只是需要好好协调的日常需求。具体到如何协调,虎妈分两种类型,分别是“务实型”和“理想主义型”。


“务实型”虎妈相信,她们并不是每件事都做得很好,但她们的孩子没有因为自己忙工作而受苦;相比之下,“理想主义型”的母亲要纠结一些,经常会因为自己不能像全职妈妈那样照顾孩子而感到内疚。


然而,无论虎妈是“务实型”还是“理想主义型”,对于孩子的影响其实不大。在她们的女儿看来,妈妈们有一份热爱的工作,没有给自己造成任何的童年阴影。


对于女孩来说,有一个全职工作的母亲,还有一个特别的影响,那就是让她们更容易有职业上的抱负。大多数虎妈的女儿认为,对于自己的职业选择,母亲是影响最大的人。


第二,为什么这些女儿长大后会选择以家庭为重


在这些女儿考虑结婚、生育之后,就逐渐放弃了事业上的抱负,大多选择了放弃全职工作。原因在于,西方社会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将越来越多的女性从职场推回家庭。


第一个变化:当代养育文化。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西方的养育文化开始转向“父母决定论”,养育子女由此成为一个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的系统工程。


在强大的育儿文化影响下,今天的母亲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更高的社会期待。对于虎妈的女儿们来说,尽管自己职业母亲曾经给了自己很好的抚养,但那种个体层面的经验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来抗衡今天的社会观念;恪尽母亲的责任,最终超过了她们对于事业成功的渴望。


第二个变化:兼职工作的诱惑。


在虎妈们全职工作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她们面临的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不全职工作,要不做全职妈妈;然而,今天的世界给她们的女儿提供了一个新的选项,那就是兼职。


在虎妈的女儿们看来,兼职工作是个美好的选项,让她们可以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做到“两全其美”。然而作者指出,想象中的“两全其美”在现实中带来的往往是两败俱伤。不仅如此,那种想在生活和工作之间取得平衡的愿望,其实是一种新的性别规范,最终让女性有了更大的压力。


第三个变化:女权主义运动及思想的变化。


迄今为止,西方社会出现过三波女权运动。第一波女权运动(19世纪上半叶1920年代)的核心是女性争取以选举权为代表的公民权利;第二波女权运动(1960年代-1980年代)号召女性们走出家庭、参与社会生产、获得经济独立;第三波1990年代)则没有一个统一的目标,而呈现出不同意识形态的百舸争流。


虎妈们是第二波女权主义重要的参与者与践行者,她们相信工作是女性赢得自由和解放的必由之路;而她们的女儿们长大成人,西方女权运动已经进入到了第三波,她们可以不工作,却依然认为自己是一个女权主义者。


此外,作者发现,虎妈虽然个个都是女强人,但几乎都羞于承认自己的成就,似乎她们在职场上获得的满足感仅仅来自于工作本身,而不是她们的地位或成功。在书中,作者将这种态度称为“隐秘的抱负”


这种“隐秘的抱负”决定了,虎妈在和女儿谈论工作时,主要谈的是技术型话题,不会述说自己的雄心壮志。让女儿们虽然有工作的兴趣和动力,却没有那种强烈的野心。因此,一旦遭遇到巨大的外界压力,她们的事业心比较容易动摇。


作者希望,那些事业有成的职业母亲,能更坦诚、更主动地跟孩子分享自己对事业的愿景和野心,这会给年轻的女孩鼓励、信心和力量。


书名:《虎妈的女儿:职业女性如何影响女儿的职业选择》

作者:[]吉尔·阿姆斯特朗

作者简介:英国学者,长期致力于研究职业中的性别平等。现为剑桥大学默里·爱德华兹学院研究员。

解读人:吴海云

解读人简介:文化研究博士,哈佛燕京学社访问研究员

主播:文月

策划编辑:李雪清

总编辑:徐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the3211

    我觉得很好理解呀,虎妈们在事业上有成,金钱方面自然不会缺席。他们的女儿自然认为母亲在重要时刻的缺失才是最重要的。他们认为缺失,所以才会在自己的婚姻之中去弥补,如果是个全职太太,他们的女儿全程观摩了母亲为缺钱在家庭当中所受的苦难,他们才会认为赚钱很重要。

    静枝之 回复 @the3211: 赞成👍!人们对生活的理解是以个人的经历为出发点的

  • 小刺猬小乌龟

    今天的解说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我妈妈就是一位高管“虎妈”。她经常跟我讲“我一个女同志也没什么野心”,一直羞于承认自己在职场上的成就。她会鼓励我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情,能养活自己就行。原来不止我妈妈这样子呀,好神奇。

  • 马库拉格之主

    女权不是特权,而是平权。

  • 龙语_kx

    个人觉得书中描写的女性,很是“幸存者偏差”。因为有很多女性在职场上努力工作,拼搏上进,但他们并不是高管、不是CEO、不是常春藤名校毕业。书中内容只可参考,不可尽信。

  • 恣意纵横

    工作的目的是经济独立,这是保持人格独立、人身自由的物质基础

  • 发现新游乐园

    懂了,女高管鸡娃不叫鸡娃,叫女权

    龙语_kx 回复 @发现新游乐园: 哈哈哈

  • 闻道厉行

    人们追求高学历高收入高地位,结果就是不断抬升竞争门槛和成本,造成严重内卷导致少生或不生。包括这本书也在搅浑水制造焦虑,只不过包装着女权主义而已。

  • 渔人易寒0330

    整本书就是辣鸡,无非是阶级固化为举是亲

  • 90冷冰秋

    这也充分说明了,人天生不平等,所以无论男女都得努力

  • 暖榭

    哈,想起了“均值回归”,你看诺贝尔奖得主的孩子还会得诺贝尔奖的多吗?就不能这么单纯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