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 梁绍基:忙忙碌碌,我们每个人都像一只蚕

番外 | 梁绍基:忙忙碌碌,我们每个人都像一只蚕

00:00
01:03:29

收听提示

1. 梁绍基是如何与蚕结缘的?

2. 如何保持对艺术的好奇心?

3. 如何通过观察蚕去认知社会?

4. 如何理解“蚕丝是生命的结点”?

本集嘉宾

梁绍基

1945年出生于上海。1986至89年在中国美术学院师从万曼(Maryn Varbanov)研究软雕塑,1980年代末开始进行养蚕艺术实验。三十余年来,梁绍基潜心于艺术与生物学、装置与雕塑、新媒体、行为的临界点进行探索,持续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以与自然互动为特征、以时间、生命为核心的“自然系列”的创作。他的作品充满冥想、哲思和诗性,并成为虚透丝迹的内美。

本集相关

《床/自然系列No.10》

1988年,他发现了蚕于光影之间展现的“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之美后,开始以“蚕丝”这种富有生命感的活体纤维进行探索,并开启了 “自然系列”的创作。通过亲自养蚕,梁绍基深谙蚕性,将蚕置于木、竹、金属等不同的材料与物件之上。1993年,梁绍基因体验了“梦蚕”的经历,仿若庄周梦蝶让主客体消弭,顿悟“我就是一条蚕”。他让蚕在一张张小床架上生长与吐丝,这些小床由废弃发电机里的焦铜丝制作而成,摇摇摆摆的小床排列形成了作品《床/自然系列No.10》。

《雪藏》

对于梁绍基而言,蚕丝是时间与生命的结点。蚕吐丝是呼吸与“布云”,所以“云”经常作为意象浮现于他的作品之中。梁绍基笃信“丝是一种还乡”,蚕丝最主要的成分丝蛋白-氨基酸是生命之“元”,所以具有疗愈作用。在作品《沉云》中,他用蚕丝包裹唐代古香樟木的残体,以此黏合文明的碎片;在作品《汶川石》中,他以蚕丝包缠汶川地震灾区废墟中的断垣残壁,抚慰创伤,催生新的生命力;在作品《雪藏》中,他调动了蚕丝的“冷疗”功能,裹藏日常生活用品及现代电子产品,如雪的静谧抑制了尘嚣。

《沉链: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这是一组38节的“巨链”作品——《沉链: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它们悬空而落,柔软纤细的蚕丝盘绕缱绻于粗粝沉重的链环之上,彰显了一种在与命运抗争中仍保持坚定信仰的状态。


欢迎留言说出你对当代艺术的想法和问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96802fimz

    听不清啊~只能放弃

  • 听友325818585

    听得好累,幸有心耳😅…

  • 我不姓波

    唉,完全听不清楚,背景音乐比人声都大

  • 1385512szyc

    音质太差,听得耳朵疼

  • 听友208997872

    继续

  • 1803572awyx

    点赞

  • 1731126ypey

    听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