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5课【模块四】商业模式选择:邵氏兄弟VS嘉禾影业

第045课【*********************

00:00
14:55

“你好!听完了这堂课,欢迎你来到课后加餐学习区。需要加群的同学,请到课程详情页面,找到付费专享群板块,入群学习。”


一、课程原文 



你可能知道,商业多元化既有所谓的“平行整合”,就是跨行业横向整合,也有所谓的“垂直整合”,就是沿着产业链纵向发展。在很多情况下,垂直整合式多元化扩张不仅有道理,而且也会很成功,特别是对公司股票的投资者带来高回报。今天,我们聊聊这方面的第一个成功案例,就是香港电影两大巨头——邵逸夫和邹文怀的故事。同样叱咤娱乐圈,他们的商业模式却有很大不同。


邵逸夫的影视帝国——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拍摄了超过千部的电影。他的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主导香港电视业多年。单是TVB,就带来了巨大收益——1984年纯利1.6亿港元,1993年突破5亿,2005年超过10亿。2000年市值过370亿。事业鼎盛时期,邵的身家超过200亿。


另外,你也知道,邵逸夫热心慈善,尤其教育、医疗和科技事业。捐赠的教育资金遍布中国,1985-2012年给内地教育事业捐赠了47.5亿港元,捐建学校项目6000多个,内地、香港等多家大学均有“逸夫楼”。晚年还成立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的“邵逸夫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天文学有成就的科学家,每项奖励过百万美元。


邹文怀原是邵氏重臣,1970年辞职另立嘉禾。之后虽然成就了李小龙、成龙等巨星,出品多部脍炙人口的卖座电影,却未能在赚钱上胜过邵逸夫。2007年,邹和女儿持有的约25%嘉禾股票以及可换股债券,以3亿港元的总价被收购。公司总市值只有12.5亿。1994年嘉禾上市时,邹的身家近6亿,后经金融风暴和投资失败,2000年回落至4亿。


显然,与邵逸夫相比,邹文怀的赚钱效果相差很远。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如此大的差异呢?


邵逸夫的影视帝国


我们来比较一下商业模式。邵逸夫的战略是全产业链垂直发展。1920年代开始,邵氏兄弟就在上海、南洋等地兴办电影业务,拍华语电影,搞得有声有色。二战时被迫停产。战后实行“每月一院”,旗下戏院超过130间,建立起巨大的发行网络。1954年与日本大映开办亚洲影展,但影展早期由日本影片和邵氏公司作品垄断。


1958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当时他年满50。随即在九龙清水湾买地筹建影城,向对手挖角,也发掘新人。除了《江山美人》等代表作,邵氏还带头拍功夫片,《独臂刀》等成为经典。后来李安《卧虎藏龙》、昆汀《杀死比尔》都深受邵氏功夫片影响。1971年邵氏公司上市,制片量亦进入顶峰期,占港产片总票房过半。到1987正式停产时,邵氏共推出超过1000部的电影。


1965年,邵逸夫进军新兴的电视行业, 1967TVB前身正式启播。70年代末,随着好莱坞的兴起,香港电影业受到挑战,邵立即将重心转到电视,获利丰厚超过电影。TVB常年坐拥香港收视率和广告收入之首,至今还是免费电视“一哥”。


邵氏全产业链发展的动作之一是藉TVB建立造星工厂,全面培训新人,垄断明星资源。1971年开办艺员训练班,学员包括梁朝伟、周润发、周星驰。1973TVB开始每年一度的香港小姐选举,赵雅芝、袁咏仪、胡杏儿等由此成为力捧花旦。1982年创办全球华人新秀歌唱大赛,梅艳芳、杜德伟、陈奕迅等获金奖踏进歌坛。“四大天王”也是邵一手打造。这些都为邵氏电影、电视剧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通过垄断造星的全过程,邵氏控制了明星的定价权。


邵氏采用好莱坞大片场制度,建造影城,流水作业,以量取胜。实施垂直整合,包办人才、制作、发行和放映,巩固垄断地位。走小本制作、大众娱乐路线。严格控制成本,注重商业实效。与旗下演员均属雇佣关系,签订长期合约,紧紧控制片酬。邹文怀离开邵氏,据说原因包括不满吝啬的薪金制度。1970年,李小龙向邵氏自荐、以每部一万美元拍片。邵只肯出2500,并要求李小龙同样签“包身约”。李小龙转投嘉禾。1973年,许冠文拿新剧本《鬼马双星》找邵谈,提出利润“五五分账”,遭邵拒绝。后来许冠文到嘉禾拍的这戏,成为香港开埠以来收入最高电影。


邹文怀另立嘉禾影业


我们再来看看邹文怀的做法。1970年,邹文怀离开邵氏,另立嘉禾,以明星制、精品制、分权制、分成制跟邵氏区分开来。次年成功游说李小龙,拍摄《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等重点树立明星李小龙,多次破香港或亚洲票房纪录,嘉禾开始崛起。然而1973年李小龙猝死,嘉禾顿时面临困境。


幸好1974年,被邵逸夫拒绝分红的许冠文、许冠杰加盟嘉禾,拍摄的《鬼马双星》《半斤八两》等喜剧,五度成为年度票房冠军。1979年又揽得成龙加入,拍摄《杀手壕》《炮弹飞车》等。1989年嘉禾与美国片场合作《忍者龟》,北美大卖。嘉禾共出品600多部电影。


1997年后,香港电影日渐衰弱、亚洲金融风暴、得力助手去世、内地市场崛起,嘉禾地位式微。


与邵氏大片厂制度不同,嘉禾采用外判制作,下放权力,引入分红制、卫星制。编导和演员在片酬之外另有利润分成,打破邵氏一向的“包身工”雇佣关系,使其每个年代都能网罗到独当一面的红星。独立制片人加分成的制度,帮助省去嘉禾庞大的片场经费,也调动导演、制片人和演员的积极性,但这样一来,利润很大部分落入艺人手中,且单个明星的离开就影响很大。而邵氏虽因分红问题将李小龙、许冠文等“赶”到嘉禾,但手下明星如云,虽经历导演、演员跳槽甚至自杀,新人百花齐放,从不愁没有主角。


统计数字


我们再来看两种模式下的电影市场统计数字。从市场占有率看,1970-1984年邵氏一直高于嘉禾,尽管从74%跌到22%。同期,嘉禾基本不超过20%


既然嘉禾有不少很卖座的电影,但为何总票房却不如邵氏?


你注意到,就每年发行片数来说,1985前邵氏都远高于嘉禾。那么,邵氏80年代中以前的辉煌成绩,是靠大量出品取得的吗?我们计算了平均每片票房,有点令人吃惊的是,80年代中以前邵氏纵使辉煌,平均每片票房却多年来大约只有嘉禾一半。这从每年最卖座电影名单可见一斑。以1971年为例,嘉禾《唐山大兄》以近320万高居榜首,第二是邵氏《拳击》,只有170万。但同年邵氏有6部票房过100万,嘉禾只有1部。前40名里,邵氏有25部,嘉禾只有3部。这和前面的叙述吻合——邵氏在保证质量不差的前提下以巨大数量取胜。


上面说的是收入。我们不知道他们每部电影的总成本。但从主要演员片酬看,60年代,香港一线明星一部电影1万。70年代,邵氏最赚钱男星的片酬3万。而邹文怀当年以7500美元(约合当年4.2万港币)请到李小龙。80年代初,许冠文片酬高达800万港币。所以说,邹文怀虽网罗到不少卖座大明星,成本却是巨大的。


除了电影业的较量,其他因素也影响两人的财富水平。邵逸夫早在60年代就认定电视业将成为主流,注入资金。邹文怀却强烈反对。事实证明邵逸夫的抉择有远见,TVB带来巨大收益。邵氏亦有投资酒店、银行、保险及地产各行业。另外,公司上市时间相差很远。邵氏1971年上市,集资5,000万。持有TVB的香港电视有限公司1984上市,次年跻身恒生指数成分股。而嘉禾在1994年才上股市(仅发行业务)。


由此,你看到,邵逸夫走的是全产业链多元化和数量路线,牢牢控制从明星到制片人等的定价权,包括以垄断地位拒绝与明星和制片人的分成,而邹文怀是集中专业、侧重精品、分权分成,拒绝多元化扩张。到最后,两人的财富差距深远。


要点:


1. 邵氏采用好莱坞大片场制度,实施垂直整合,包办控制人才、制作、发行和放映,避免“中间剥削”。严格控制成本,注重商业实效。与旗下演员签订“包身约”,稳定片酬。流水作业,以量取胜。另外,很早就有远见地进军电视业,亦广泛投资。


2. 嘉禾外判制作,引入分红制、明星制、卫星制。使其每个年代都能网罗到独当一面的红星。但每个演员影响很大,利润也很大一部分落入艺人手中。邹文怀帮了很多人,但自己赚钱有限。


3. 在电影等文化领域热门的今天,邵氏多元化和邹氏集中化,这两种模式的细节都值得创业者与投资者的研究。



二、课后加餐 



工资越低越好吗?——一些来自互联网公司的例子


在今天的课程中我们观察到,邵氏集团通过各种手段严格控制片场的成本,从而提高了利润空间,建立起庞大的影视帝国。而有的时候,公司反而会“花大钱”来增加员工福利,甚至提供各种看起来没什么用的设施。难道是公司有钱没处花吗,还是背后有什么经济学原理?


近年来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诸如Facebook, Google,LinkedIn等公司提供了令人羡慕的福利待遇。以谷歌为例,它在优厚的工资+股票报酬之外,还提供了丰盛的员工餐、室内健身设施等,每年有约20天左右的年休假,且不论男性女性,都提供时间达数月的产假……公司如此大方,就不怕亏本吗?


劳动经济学中的“效率工资理论”比较好地解释了FLG公司待遇及其优厚背后的原理。由于效率工资可以相对提高员工努力工作、对企业的忠诚的个人效用,并提高员工的偷懒成本(万一被开除,就没办法享受这么好的福利了),因而具有激励和约束双重作用。同时,效率工资是一种筛选机制,它通过优厚的待遇挑选出高素质员工,并将他们留在企业内部。效率工资还能降低工人的辞职动机,从而让公司队伍更加稳定,减少了更换员工队伍所导致的成本。


同样实行高收入以激励人才的制度,为何这些互联网巨头取得了成功,而嘉禾影业的情况却不尽人意呢?明星个体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粉丝所支持的是这一个人而不仅仅是明星所干的工作(如影视作品等),这使得明星的可替代性要远低于程序员,或者说供给较少。


这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中被称为超级明星现象。超级明星的产生在市场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市场上每位顾客都想享受最优生产者提供的物品。二、是使最优生产者以低成本向每位顾客提供物品成为可能的是生产这种物品所用的技术。


大众传媒的发展使得世界各国的观众都能看到碧昂斯的表演,或者看到NBA巨星的球赛,一个明星可以同时向几千万粉丝提供服务,粉丝市场上对超级巨星的需求巨大。


一方面供给很少、另一方面需求巨大,超级明星薪酬极高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些明星的片给公司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而反观程序员们,虽然他们的待遇也很好,但在周围充满聪明人的环境中,他们的工作压力很大,有着不断进步、提高效率的激励。这些互联网公司在员工身上的投资实际上是为了提高他们的产出,以给公司创造更多的利润。


三、思考题 


哪种商业模式更优,也不是万古不变的。随着电视尤其互联网自媒体的兴起,市场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在今天,邵氏战略和邹氏战略,谁更能胜出?为什么呢?


喜马拉雅FM享有独家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合作联系:yhxzqzd@163.com




本周将继续开展“寻找大学霸”活动,你可以通过:
1. 在喜马付费专享群发送手写笔记/图文摘要/思维导图,@陈志武小助手,并注明“我要当学霸”;
2. 在本周课程的评论区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并加#我要当学霸#。欢迎各位同学积极参与,我们将在每次正式课程中公布选出一位听众,获选学霸将获得本课程精美定制书签一份!


本期学霸 


@蜜桃茉莉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浪子中华

    这么认真讲课的老师,才是真正学者做派!太幸运了能听到陈教授的课!超值✔

    1397531lpwf 回复 @浪子中华: ww.sawea,eE.e,,,,,, , ,.,..Ma,.Fe,eF,fE,,faemf,,....,..a.

  • Ulysses830

    邵氏类似种植业,培养演员,有节奏的生产,生产过程容易重复,质量控制容易; 嘉禾 类似采集业,慧眼识人,实际上对人的依赖很高,质量控制难。在野蛮生长阶段,采集业也许更快,但长期的红海博弈,后者就要露怯了。现在 韩国 造星就是流程化的,但国内要乱一些,长期看,什么产业都有走向红海的一天,好在,这些年风口还很多。

  • PLA邵帅

    事实上,邵氏战略才是专业化发展,围绕电影媒体娱乐专业化配合发展。邹氏战略是一条腿走路,是存在缺陷的。

  • A君_0f

    这不是金融课,讲的公司战略。。。

    余湖_ta 回复 @A君_0f: 156期哦,才199元呢、、金融课已经很便宜啦、我觉得、、你怎么看

  • 艾昌玉DS00245007

    邵氏影业的成功就在于他的发展模式,垂直多元化发展模式严格意义上讲还是属于专业化发展模式的范畴,和跨行业多元化发展模式有本质上的区别。垂直多元化发展模式的优势在于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环环相扣,既保证了数量又保证了质量,竞争优势很明显,而嘉禾影业虽然也是走专业化发展模式,但它的产业链条还不完善,很容易受制于人!就拿最近的“中兴事件”就能说明,如果中兴能完善产业链条,在所需的芯片上自给自足,就不会落到今天这步田地!

  • 听友69201804

    老师:己购买过了。好象加入了第13群。现在怎么:听不起来了?

  • 1560977gbky

    相比之下现在应该是邹氏的模式更能成功,因为在以前还是有资本去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感觉属于野蛮增长时期,用资本快速的去垄断明星,发行,放映等环节,能够在那个娱乐项目本来就匮乏的时代快速成长起来,而现在网络、电影院,电视都全面普及,人们的需求越来越高,个人的创造力在产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邹氏的做法能更好的激发明星或个人的创造力

    卷饼大师 回复 @1560977gbky: 个人感觉邵氏比较好,现在内地有点像邹氏,明星的片酬太高了,使预算在作品上的分配相当不平衡,不利于产业发展

  • 余湖_ta

    邵氏的成功在于抓住了潮流趋势吧、TVB电视行业、嘉禾影业的模式和大陆差不多吧,很多影星拍个电影拿上千万到一个亿、那大陆这些影业公司也和嘉禾一样的业绩了??

  • 老板再来碗撒汤

    越来越不懂了

  • 晓凌L

    商业模式也具备时代性,邵氏电影通过整个产业链发展,具备垄断,数量取胜嘉禾。但是,对我们消费而言,两者都有存在的必要。邵氏的TVB,嘉禾的精品电影。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