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桥的诗词花园-中秋见月和子由

画桥的诗词花园-中秋见月和子由

00:00
11:40

劝勉、达观。

你好呀!我是晴雨画桥~上一期我们讲到,苏轼在连续两年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阳关曲·中秋月》这样两首中秋词之后,第三年又一次延续了中秋之约,那么这一次,他又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佳作呢?


中秋见月和子由

宋    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前山,浪飐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这首诗写于公元1078年,也就是苏轼苏辙两兄弟上回长聚一年之后。这时候,苏轼在徐州,苏辙在南都,两兄弟天各一方,都相互思念着对方。苏轼写了好几首诗寄给苏辙,其中就有“六年逢此月,五年照离别”的句子,苏辙收到后也有一首长诗回赠,而苏轼这首《中秋见月和子由》就是和的苏辙回赠的那首。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说的是由于高耸的群山的阻隔,明月迟迟未能出现,但是已经能看到它发出的千丈耀眼的光芒。白毫在这里指月亮的白色光芒。银阙代指明月,一个涌字,形容月光一下子奔涌而出的样子。一杯酒还没喝完明月突然出现,纷乱的云像溃崩的波涛一样四处散开。接下来四句:“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把明月比喻为天公的眼眸,问是谁为天公洗这明月眸子,应是要用掉银河的千斛水罢。这样天公便能冷眼看这世上众生,照得我心里恬淡静谧。“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角尾”指东方,“萤火”指微弱的灯光,“舣舟”即泊舟,“鱼龙”形容灯火相连的景象。西南边如火闪动的星星像弹丸一样,东方星宿则光明熠熠如盘卧的青龙。今晚我集中目光看却看不见什么,点点灯光更衬出夜的清寒。是谁把船停靠在古汴水边,看一夜千盏灯火闪动,如鱼龙所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青荧灭没转前山,浪飐风回岂复坚。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曲折的旅途无心追逐浪花,跟随歌板的节奏低昂地前进。随着点点灯火渐渐消失,我乘的小船也转到了前山,这山日夜经受浪的摇动风的环绕,岂能永远像初时那般坚固。明月容易低垂人也容易离散,待到归来和人邀酒再重看吧。“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屋前的月色愈发清冽美好,寒蝉在有露珠的草丛中不停地叫着。我卷帘推门进去屋里却寂静无他,只有我的孙子楚老在窗下咿咿呀呀地啼哭着。“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我们前面说过苏轼这首诗是和苏辙的诗而作,苏辙写给哥哥的《中秋见月寄子瞻》里有两句“南都从事老更贫,羞见青天月照人”,想到自己快40岁了还只是一个幕僚,感到有些悲观,所以苏轼劝解说:弟弟呀你在南都做事不要为贫苦感到羞愧,像你我这样对月题诗的又有几人呢。明早人间百事又会随着太阳升起而开始新的更替,而如今的一切仿佛是在梦中做了一回瑶台的客人。苏轼既是用兄长、又是用诗友的身份对弟弟进行劝勉,表达了随遇而安、积极乐观的态度,也充满了对弟弟的深情。


这首诗十四联二十八句,属于诗中的长篇了。诗人从月升写到月落,既形象地描写了中秋之月,又生动地记述了中秋之事,情景交错,想象独特。诗中还表达了一种虽无奈但乐观的态度,世间万物都在盈虚兴衰间不断变化更替,可总体上它们并没有真正地消亡,没有增加或减少。用苏东坡自己在《赤壁赋》里的话来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这,何尝不是一种淡然和超脱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