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以“浑沌”为主题意象的生态审美观(三)
作者:赵凤远
三、庄子“浑沌 ”意象群生态审美蕴涵的当代启示在当前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 , 庄子“浑沌 ”意象群的生态审美蕴涵可带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
第一 , 应反省出于人类主观愿望对大自然采取的单向行为 , 应注重保护自然界中不同生命个体的原生样态。 正如前文所说 , 浑沌意象作为一个保持自然原生状态的生命个体 , 它是生命力的象征和表现 , 南海和北海二帝由于不了解浑沌 , 只是出于自己的主观愿望为其凿开七窍 , 破坏了其原生样态 , 从而导致他必然死亡的命运。
对于浑沌意象群的深厚文化蕴涵 , 西方许多学者也已有所认识 , 例如布里格斯与皮特就在他们的著述中说 : “我们对浑沌的新认识其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审美感召力 ⋯⋯浑沌使我们用更接近于数千年来艺术家的方式来欣赏世界。 ”今天,自然界的原有生命族类或个体正在每年以极快的速度递减, 尽管一些生命族类或个体暂时看来对于我们人类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 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从长远看来或就整个生态系统来说其存在的意义就可以忽略不计 , 相反 , 它们很可能还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大自然所具有的神秘性正是来源于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族类和生命个体 ,这种状况使我们理应对自然界任何生命个体的存在怀有一份敬意 , 尽力保护它们的生命原貌。 这也是我们人类更加有效地应对今天的生态危机 , 维护长久的审美生存的首要任务。
第二 , 应进一步从整体角度和长远利益出发 , 以维护万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和谐共生美。
对于浑沌意象 , 叶舒宪从人类学的立场出发 , 探讨中央的生物学意义时说 : “从浑沌在宇宙创生中的本源地位和作用看, 他也就是生命之本和生物之本的象征 ; 南海之帝与北海之帝的生命存在也必有其本源 , 若追溯上去则非浑沌莫属了 , 就如同种子的两瓣依存于中间处的结合点一样。 ”这里, 叶先生强调了浑沌的本源地位和在整体生命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 浑沌之死必将最终带来南海北海二帝的不可摆脱的悲剧命运。 美国当代气象家洛伦兹有感于我国古代谚语“差之毫厘 , 谬以千里 ” ,通过研究并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提出了类似的问题 : “巴西的蝴蝶拍打翅膀会引发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吗 ? ”这促使后来形成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论 ”。 这个理论揭示了事物内部的某种联系 , 蝴蝶翅膀的运动将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 ,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 ,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 , 由此引起连锁反应, 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蝴蝶效应理论是西方现代意义上的一种浑沌现象, 指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 ,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动有可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庄子的浑沌意象不仅启发了我国古人的生存智慧 , 而且也启发了我们今天的生态思维 , 我们经常为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而陶醉 , 而生命个体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及其共生现象 , 无疑是构成这个审美世界的重要一环。
第三 , 只有超越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主客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模式 , 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性 , 才能真正审美地生存。 主客二元对立的自然观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割裂了主体与客体、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 , 形成了人与自然的疏离和对立 , 在此理论背景下,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得以形成。 所谓人类中心主义 , 就是强调只有人是主体 , 是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统治者和主宰者 , 而万事万物是客体 ,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对象 ; 只有人类被视为是内在价值的唯一拥有者而拥有生存的权利 , 万事万物没有独立的内在价值和生存权利 , 它们只有相对于人类的工具价值 , 所以征服和支配自然就被视为人类的主要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 在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支配下 , 人类利用强大的现代科技力量 ,忘乎所以地不断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 从而导致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 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 恩格斯曾经发出警告说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 , 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 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 , 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 ”庄子在《天地 》中提到的修浑沌之术的老者反对使用机械、坚 持 “抱 瓮 灌 园 ”的行为, 也在某种程度上启示了我们不应该违背事物的自然本性、抛弃因自己的主观愿望而任意改造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 对于庄子所描述的这个生动的寓言故事 , 法国现代生态运动的先驱阿尔贝特 •史怀泽极为赞赏 , 他说 : “这位园丁在公元前 5世纪所感到的危险 , 正以其全部严重性出现在我们之中 。 我们周围许多人的命运就是从事机械化的劳动。 他们离开了自己的家园, 生活在压迫人的物质不自由状况中 ⋯⋯我们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丧失个性而沦为机械的危险。 从而 , 这种对人类生存的各种物质和精神伤害 , 成为知识和能力成就的阴暗面。 ”总之 , 庄子的“浑沌 ”主题意象自古至今一直不断地引起人们的思索追问 , 在今天国际文化交流碰撞的大背景下 , 这个意象所蕴涵的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美学意蕴在更大的范围 、更深的层面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毫无疑问 , 充满以自然创生力与具有生命和谐圆融存在特征的浑沌意象 , 在当下人类更好地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建设新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 、进而进行审美的生存的过程中 , 将会产生更加积极的作用和现实影响。
参考文献 :
[ 1 ] 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 [M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83.
[ 2 ] 陆德明 . 经典释文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 3 ] 王振复. 中国美学史教程 [M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4 ] 程习勤 . 老庄生态智慧与诗艺 [M ]. 武汉 : 武汉出版社 ,2002.
[5 ] 孙以楷 . 道家与中国哲学 : 先秦卷 [M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2004.
[ 6 ] [ 美 ] 布里格斯 , [ 英 ] 皮特 . 混沌七鉴 ———来自 易学的永恒智慧 [M ]. 陈忠,
金纬 . 上海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1.
[7 ] 叶舒宪 . 庄子的文化解析 [M ]. 西安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2005.
[8 ] [ 美 ] E • N. 洛伦兹 . 混沌的本质 [M ]. 刘式达 . 北京 : 气象
出版社 , 1997.
[ 9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4卷 [M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95.
[10 ] [ 法] 阿尔贝特 •史怀泽 . 敬畏生命 [M ]. 上海 :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95.
作者简介 : 赵凤远 (1969 — ) ,
男 , 山东苍山人, 文学博士 ,
临沂师范学院传媒学院讲师 , 研究方向为生态美学。
责任编辑 :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