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如何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让生活好运连连

【番外】如何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让生活好运连连

00:00
12:45

本节目由喜马拉雅独家播出


主播:许诺

书目:《0次与10000次:如何创造全新的人生脚本》

作者: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塔·雅格布



节目文稿: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在《被遗弃的女人》中,讲述巴黎贵妇鲍赛昂侯爵夫人遭人遗弃后,再遇渣男,上演爱情悲剧,她所碰到的男人,都因金钱而抛弃她。从作者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鲍赛昂夫人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女性,但是她却反复被渣男伤害。

为什么有些人被伤害了无数次,却没有能力识别对方的?为什么我们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痛?

之于情感,可以说是因为爱,或者因为恨,不理智,就屡次犯下冲动的错。不冲动就不会犯错吗?真不一定,如果我们找不到重复犯错的原因,对症下药,就算在冷静的情况下,固有思维模式依然会让指使我们犯同样的错。

0次与10000次》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有四个影响你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的自我,分别是:内在小孩、内在审判者、应对方式、成人自我。

我们总是犯同样的错误,在同一个地方吃亏,被同一个人反复伤害,本质上是我们的应对方式有问题。因为相同的应对方式,带来的结果只有0次和10000次的区别,只要发生过1次,就会进入一个死循环,就如很多优秀的人,反复在感情上受伤。

通过阅读这本书,利用作者介绍的图式疗法,不仅可以找到预防犯错的方法,还可以获得好运连连的解决方案,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让坏体验发生0次,好经历发生10000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第一,到底是什么破坏了我的理智?

我们很多人都曾有过暴跳如雷、孤注一掷的冲动时刻,事后又感到无比懊恼。当孩子写作业不认真时,本想当慈父慈母,却瞬间脸红脖子粗,冲着孩子大吼,甚至抬手就打。事后,看着孩子清澈的眼睛或无辜的眼神,又觉得应该好好说话。

在失去理智时,那种感觉就像方向盘被拿走的司机,无法把握方向,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失去理智,对生活中的种种失去掌控力。

阅读《0次与10000次》这本书,发现让我们反复在同样的事情上失控、犯错的主要原因是:来自童年的纠缠和过去的命令。

童年的内在小孩、内在审判者、成人自我在面对事情上,应对方式不一样。童年时期的自己、象征着记忆深入强烈、未被处理的情绪,就像正在沉睡的纠缠者,它们会唤醒那些刺激我们的负面情绪。

受伤的内在小孩之所以变得活跃,通常是因为很久之前的忽视和贬低,还存在残余力量。比如,小时候曾被父母忽视、被老师批评、被同学愚弄,这些事情在过去几十年后,依然无法抹平留在我们身上的羞耻感。

除了受伤的内在小孩,还有被宠坏的内在小孩,缺少毅力和自律。由于从小得到长辈的溺爱和过度保护,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错误永远都是别人的。比如,有的小孩摔倒了,怪爷爷没扶好,完事爷爷还给孙子道歉,站在旁边的奶奶还装模做样地打一下爷爷。还有更搞笑的,小孩在家里乱蹦乱跑,踢到桌子摔倒后,家里的长辈为了止住孩子的哭声,大骂桌子碍事,边骂边帮小孩桌子。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小孩,长大后仍然缺少自立、缺少纪律,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则拖延,没有承担责任的意识和勇气,一旦失去保护,在困难面前没有主见,显得不知所措,无法把生活的压力转化成动力。

很多人的内在都有一个审判者,生成内在审判者的来源,不仅有源于父母的相处经历。所有在成长过程中对他们有影响人,都可能以苛刻或带有惩罚性的内在审判者的形式,伴随他们一生。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大人们经常说:不要这样做”“不许动”“听我的”……这可能让我们长大后,只要与人交往就会想我这样做会不会让别人生气?”“我应该换位思考一下,想一下别人。这样的潜台词,会给我们传导一种潜意识:我很想要这样,但别人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久而久之,在我们的身体里就会生长出惩罚性内在审判者。

一个极端的惩罚性内在审判者,可能会完全自我贬低,甚至自我仇恨,失去自信的能力。相对而言,严苛的内在审判者会让痛苦转化成完美主义者,碰到事情时,稍有瑕疵就无法容忍,无法获得快乐,永远无法实现一个远大的目标。因为他们会反复纠结于当下的事情,是否完美,从而耽误创业的进程。

更糟糕的是,如果哪一次没有实现目标,整个人就会很沮丧,觉得自己活得没有任何价值,把曾经取得的成绩都否定掉。同理,当内在审判者这样要求自己时,他们也会这样要求身边的同事、朋友和亲人。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会发现有一种人,当他要求你帮他一个忙时,你只能愉快答应并按要求圆满完成。否则,他就会抱怨你不给力,不配和他做朋友。

第二,绘制内在地图,找准问题根源

当我们的实际表现与想要达成的目标出差偏差时,可以通过绘制内在地图的方式,精准查找问题根源。比如,书中讲了一个案例,故事的主人公诺拉有稳定的工作、两个优秀的孩子、体贴的爱人和几个知心的好朋友。但是,她有时候觉得自己很无助,感觉自己像一个被抛弃的小孩。

例如,别人讲了一个笑话,她听不懂时,就会觉得自己很无能,认为自己天生就无法融入任何环境。每当有这种情绪时,诺拉就会采取封闭自我、埋头工作的应对式,她的内心既责怪别人,觉得同事在排斥她,又为自己的反应生气。于是,就陷入一种深深的自责中,时时处处都试图表现得很完美,去讨好别人。

是什么原因导致诺拉形成讨好型人格,在职场上只要稍有不如意,就很敏感地觉得被同事排斥。其实,她的这种情况不是短期内形成的,她的这种内在模式可以追溯到她的童年生活。

小时候,诺拉经常搬家。她的母亲很年轻,并且对于抚养孩子感到力不从心。所以,诺拉经常寄居在不同的亲戚家中,到姑姑家住半年,到外婆家住几个月,又到奶奶家住一年,这样的经历让她清楚自己是一名寄居者,很少体验到家的温暖,她需要讨姑姑、外婆、奶奶及家里人的喜欢。

同时,这样的寄居生活导致她在学校里,也总是那个新来的女孩,容易被其他孩子排斥,她很难交到朋友,因为当她和大家有一点熟悉,相处得有一些感情时,她就又要搬家了,没有朋友的她很孤独,同学们对她的排斥也逐渐发展成赤裸裸的欺凌。

结合诺拉的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绘制内在地图

第一,内在审判者。诺拉的身体里有一个惩罚性的内在审判者,其根源在于她的童年经常被家长和亲人忽视,且遭遇了欺负她的同学。

第二,内在小孩。诺拉的心里住着一个受伤的内在小孩,因为在她小时候,经常感到很无助,被抛弃、被排挤、被孤立、不值得爱。

第三,应对模式。结合惩罚性内在审判者爱伤的内在小孩的特质,当诺拉在应对事情时,自然地选择了顺从的应对模式,具体表现为:缩回自己的世界里、吞下悲伤、埋头工作。

第三,摆脱痛苦,重启幸福密码

在我们很多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受伤、胆怯的孩子。有时候这个孩子会沉寂,连续几天,甚至几个月都不出声。直到一个原本无害的情况将其唤醒,这时它又会大声嚷嚷:我在这里,我不舒服!就如上文中提到的诺拉,只是因为听不懂同事的一个笑话,就疑神疑鬼,感到自己被排斥,觉得自己无法融入环境。同时,又为此而感到懊恼,因为成人的理智告诉我们,自己的感受是错的。

每当这时候,很多人会选择刻意与受伤的内在小孩保持距离,但这个受伤的主体是我们的一部分,让内在小孩最终得到真诚的爱,是我们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弥补在童年被忽略的东西,赶走那些折磨他的孤独和自卑感,就如弗洛伊德所讲的那样:做自己的母亲和父亲。

如果你有一个受伤的内在小孩,那么你的内在很可能也有一个或多个有害的内在审判者,二者喜欢以组合的形式出现。所以,你需要同时处理他们。只有面对那些想要阻止你的内在审判者,才能治愈受伤的内在小孩。

比如诺拉,在她受伤的内在小孩活跃时,她也会听到来自以前同学的贬低声和嘲笑声。你真笨”“你好臭”“你不配和我们玩”……这些话会在她的脑海里嗡嗡作响,即使时隔多年,这些声音依然会带来伤害。

这时,诺拉需要幸福的内在小孩来帮助她。幸福的内在小孩会让她聚集力量,让自己无视那些贬低的声音。通过快乐和轻松的时刻,比如考出好的成绩,把工作完成得更好,让诺拉知道事情完全可以是另一种样子,让她知道,一切都会变得更好。

当我们找到了自己的内在小孩和内在审判者后,就可以根据书中的指引,去定性,画内在地图,然后对症下药,用书中的方法去连接内在小孩和内在审判者,清点现状,做出改变,让幸福的内在小孩入住身体,最终发展成人自我的思维模式,提升心智水平,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用成熟的成人自我模式应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和事情,拥抱一个不被过去限定的美好人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