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四贤-罗从彦

延平四贤-罗从彦

00:00
08:20

平四贤——罗从彦

绿色金库,百合之乡,魅力山水城,醉美延平湖。大家好,这里是延平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联合喜马拉雅共同推出的《理学名邦富美延平》系列节目。今天与大家一起分享延平四贤之一罗从彦的故事。

宋明时期,我国东南地区出现了一批研究、倡导、宣传并发展程颢和程颐“二程理学”的学者,经过数代人艰苦努力,终于在学术上形成了有别于濂、洛、关学的独立学派,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闽学”。在这一学派中,最著名的是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即史称“延平四贤”。四贤当中,先师杨时以程门立雪求道被传为千古佳话,朱熹则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李侗虽一生穷困潦倒,但因为朱熹乃出其门下,知道的人也不少。唯有罗从彦,除了在学术界,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罗从彦(1072-1135),字仲素,号豫章先生,南剑州剑浦(今天的延平)人。早年师从吴仪,以穷经为学。崇宁初曾与宋代理学莫基人程颢和程颐的首传弟子杨时讲易至乾九四爻,杨时喜曰:“惟从彦可与之言道,吾弟子千余人无及得从彦者。”致和二年,罗从彦师从杨时于龟山,学成后筑室山中,倡道东南,往求学者众。其中,有名望的门生如朱熹之父朱松、朱熹之师李侗。罗从彦则一生坎坷,到61岁时方得了个“特奏名”的头衔,到广东惠州博罗县任了个主簿的小官。官满后,回家途中病逝于河州,享年64岁。虽然一百多年后得了“文质”的谥号,然而死时却因儿子早殁,连灵柩都运不回来,若干年后才由他的学生李侗运回。朱熹对罗从彦评价甚高,认为“龟山倡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仲素人而已”。然而,作为理学发展中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长期以来,关于罗从彦的言行,黄宗羲在《宋元学案・豫章学案》中这样评价:“多湮没而无闻。”为了弄清闽学的性质和发展过程,不能不重视罗从彦思想的研究。这里,谈谈罗从彦在闽学中的地位。

闽学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是由杨时、罗从彦、李侗到朱熹的早期闽学阶段。其次是朱熹及其门人的间学发展阶段,即学的成熟、分化阶段。关于这一点,明代学者欧阳佑曾说:“自龟山载道而归也,程师即喜之曰‘吾道南矣’。”然成继承匪人,抑何以演其源而扬其波耶?幸有豫章罗先生,受业龟山之,独得不传之秘。故自有先生之学传而为李延平,再传而为朱晦庵,由是海滨邹鲁,于斯盛哉!”从《重刊罗先生文集序》一文中不难看出,罗从彦是闽学发展第二阶段的关键人物。他在杨时一千余名学生中“独得不传之秘”。黄宗羲也说,罗从彦在杨时的学生中“最无气焰,而传道卒赖之”。“最无气焰”的人成了闽学的莫基人之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罗从彦比较自觉地反映和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从而使闽学更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罗从彦的主要活动年代在北宋末期和南宋初期。他经历了靖康之难和宋廷南迁的历史巨变。这是一个需要进行历史性反思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重新建立国家意识形态的时代。罗从彦比杨时门下千余名学生高明之处,在于他比较明确地认识了当时的时代特点。史书《宋史》本传中记载,罗从彦“严毅清苦,笃志求道”。这是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锤炼出来的特殊性格,是进行历史反思的需要,也是重新建立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也就是说,罗从彦是为回答时代提出的迫切问题而求学问。

那么,罗从彦在闽学发展过程起了哪些作用呢?

其一,罗从彦从当时社会现实的需要出发去理解、接受和消化闽学,就是说,他把闽建立在时代需要的基础上。他着重发挥二程提倡的“圣人之道”,建立了早期闽学中以抨击封建政治弊端和维护封建纲常名教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理论体系。他和杨时、李侗都没有放松对王安石变法的批评和对徽、钦两朝的抨击。正因为这样,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早期闻学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

其二,在道德观方面,罗从彦接受了闽学重视道理教化的观点。但是,他针对当时政治腐败的严重状况,着重强调在上位者进行道德修养和严格要求自己的必要性。他和早期闽学的其他代表人物一样,坚决反对民族压迫,积极主张抗金。罗从彦为适应民族斗争的需要,大力提倡重名节、守忠义、养廉耻等道德风尚,表现了早期闽学较强的民族精神。

其三,罗从彦在修养论上强调“以主静为宗”。这种修养论由杨时首倡,罗从彦又传授给李侗,李侗“教人大抵令于静中体认大本未发时气象分明,即处事应物自然中节。此乃龟山门下相传诣诀”(《李延平集》卷三)。“以主静为宗”的修养论经过罗从彦的发挥和传授,构成了早期闽学追求“静养”境界的特征。

明朝武宗时,朝廷在萧山设神祠祀游酢和罗从彦。明万历四十二年罗从彦以先儒从祀孔庙。清康熙四十五年,皇帝赐罗从彦御书“奥学清节”。

以上就是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延平四贤之一罗从彦的故事,感谢您的倾听,我们下期再会。

供稿:夏冰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