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8别境01

328别境01

00:00
08:03

 别境我们这个《成唯识论》今天讲的还比较重要。第 192 页,有一个研究的是心所问题,就是说我们这个心的体(心性之体),它起了现在我们心理的作用,这个就是唯识的一个重点,同现代心理学有关联的。有些人研究佛学的,站在佛学的立场看法,这个唯识的心理学,是比现在世界上一般的心理学高明得多了。它尤其在几千年以前做了这个分类,而把心理状态分析以后再做归纳,归纳总体有五十一位,这个心理不同的现状。 在时间上讲起,是了差几千年。一千多年前有这样一个进步的学术的组织是很特别的。第二,它的一个归类的中间,特别注重于心理的、着重于这个心理道德行为。心理的道德之所建立的,这个是怎么样建立法?就是第二点特别的。因此,有许多偏见,认为这一个唯识学是概括了现在一般的心理学,这个可以说是偏见。也可以说是一个很确定的见解,因为这里有个前提,真要研究哲学逻辑的,或者勉强可以了解它。这一个唯识的心理学,它是有一个前提的心理学,它是个道德心理学。所以,它有个主体已经限定了,违反这个原则的心理都是错误的。那么现在一般心理学啊,它从心理学的现象而讲心理学,它没有确定一个前面心性究竟这个体是善是恶,或者不善不恶,这个它暂时不管,只讲这个现象作用啊,关于这个实际的人生,这个两个路线是不一样的。 那么再说,我们这个唯识的分类,以道德心理学的立场来看,它的每个范围所定的,是适合于古代那个社会、那一种时代。以现代的社会时代的各种范围来讲,它有些不一样了。现在科学分析同唯识的路道是两回事。不过,如果我们站在唯识学的立场,把它再做归纳,现在的心理学的调查资料,可以把它进到唯识学的范围,以道德心理学的这个观念,来归纳它的。那么,这个里头在将来,很可能是一个哲学上的一个大问题。这一个现在还没有定论的。至于说,由唯识心理学而讲到形而上的本体,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了。那么世界上现在我们晓得,在哲学的范围以内,一个是唯心,一个是唯物的争论,所谓宗教哲学,大部分都属于唯心哲学。 唯心哲学看起来是很了不起一件事情,但是,从十七世纪以后到现在,几乎事实上与唯物哲学是动摇了根本。现在唯心哲学上,在学术上可以那么讲,在大家的应用上,根本不理这回事情,一切倾向于无的作用。譬如我们坐在这里,夏天有冷气,这是唯物的发展,不是唯心的,所谓“心静自然凉”,凉是凉,汗还是要流。唯物的冷气开了以后啊,你不要“心静”,它汗还是不流,究竟是唯心还是唯物的?比如举一个浅显的例子,是个大问题。 那么,除了这两大思想的潮流以外,加上我们东方哲学是唯识,这个唯识,实际上严格归纳起来,也叫作“纯粹唯心哲学”,纯粹的唯心,因为唯识学把心物已经归到“一元”去了。那么我们一听,假使初学哲学的一听,认为这个是很高明的,“心物一元”,可是这句话听起来很高明,在科学文化的立场上,它没有证据。你说“心物一元”,怎么样“心物一元”?实际上,实际的证据很难拿出来。这是一个大问题。那么,在理论上是承认,事实上很难,那么求之于唯识哲学,心物一无,有什么可以求证呢?它同唯物哲学是两个路子。唯识哲学可以客观的研究一个东西,把这个东西研究清楚了,大家功能上如何使用他,那么他就起作用。这个唯心哲学,他是心物一1317元,不是人家向物质方面去研究,他是回转来研究自己,研究自己怎么样可以证入心物一元,除非每一个人修道证道阿罗汉果,或者成佛,得了五种神通,那就可以证明,可是对不起,证明啊,你还是只能够证明一个人,不能证明大多数人,所以我常说,我说这个一切唯心,佛法是真实的事,我可以做证明,但是我现在只能做一个辩护人的证明,我没有办法站到法庭上把这个境界拿出来,都是这回事,我还没有。假设有一天我是这么交出境界来,我就走了。等我走了,别人又说这个境界不可靠,再要开庭问他一下,他人都不在了嘛。那所以呀,这个问题也是个严重的问题啊。我们了解了这里,然后知道唯识学所讲的心理学,他科学,很科学,很逻辑,他的重点使我们懂了如何去修行求证,尤其是你向说的所谓悟道,证道,怎么叫得道?怎么样叫证果,这一个路线,是自己个人求证的路线。也可以说每一个人求证的路线,在每个心理学,在每个心理行为的科学。他是这样一个路线,我们要搞清楚的。现在我们把五十一种心所名称做个介绍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看透忍住

    1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