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罪 | 魏知超 0825【细思极恐系列Day5】

心理罪 | 魏知超 0825【细思极恐系列Day5】

00:00
28:35

想听更多心理学前沿书籍精讲点此收听


对有些人而言,相遇即是告别。

书名:《心理罪》

作者:雷米

今日主讲:魏知超

主讲人简介:魏知超,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宁波大学心理学系讲师、影评人、科普作家


01 听前思考

为什么说《心理罪》开场的时候像美剧《犯罪心理》,是味道很纯的刑侦小说,但随着主线情节的展开,它却变成了《名侦探柯南》?

《心理罪》和「纽约疯狂炸弹客」有没有内在逻辑联系?

什么是「犯罪心理画像」?它在《心理罪》里是怎么得到表现的?在现实世界里其地位是怎么样的,是不是真的像小说和影视作品里描绘的那样神,它在现实世界里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呢?


02 书中金句

对有些人而言,相遇即是告别。就像流星划过天际,发出耀眼光芒的同时,也燃烧殆尽。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那道划痕尽可能地浅。


终于,又是我一个人了。也许,从来就只是我一个人。


走进阳光里,真实的笑,放肆的哭。


03 精华笔记

一、什么是犯罪心理画像?

       专家通过罪犯在作案现场留下的一些证据来推断罪犯的性格特征、行为模式、犯罪动机、外貌特征(比如年龄、身高、种族),甚至能推测罪犯平时喜欢穿什么衣服,怎么打扮,就像是给罪犯画出一个画像一样,其基本原理是罪犯在犯罪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也会影响到他日常的表现。


二、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侦探题材和刑侦题材小说中的运用完全不同

    「犯罪心理画像」在那种茫茫人海中找陌生罪犯的刑侦题材里,特别容易出彩,它会成为整个故事的核心,比如经典电影《沉默的羔羊》、比如美剧《犯罪心理》,故事就都是围绕「画像」展开的;但是在那种「凶手就在你身边」的侦探题材里,「画像」往往就没有什么用武之地,顶多只能作为主线情节之外的小插曲出现,比如《神探夏洛克》里福尔摩斯根据华生的手机推断出华生的“哥哥”是个什么样的人,很炫技,但是真正要破案,靠的往往是别的手段。


三、为什么说「犯罪心理画像」技术不靠谱?

    「画像」技术假设罪犯在罪案现场的行为模式是对应于他的某种性格和动机的,而同样的性格和动机也会对应于他的某种日常行为。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这样明确的对应关系。现代的人格理论发现,人的性格、动机不但有很多个侧面,而且它们在不同环境里经常有相互独立、完全不同的表现的。一个在犯罪现场极度冷静的杀人狂,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却像是个冲动的冒失鬼。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曹新宇cxy

    雷米的身份一直是个谜,真实姓名不详,身份不详,年龄不详。作为他的朋友,我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是某公安院校主讲法律的教师。他的这个身份更是保证了作品的专业性,绝不会出现胡编乱造与怪力乱神的解释。而作为教师,雷米深谙如何将复杂的法律知识讲解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难怪他的文字总能让任何读者都看得懂,看得过瘾。

    消失的海岸 回复 @曹新宇cxy: 雷米是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刑法学教师,精通犯罪心理学和刑侦学,他“洞悉形形色色的罪恶,甚至超过自己的掌纹”。以《心理罪》(网络原名《画像》)等犯罪心理小说闻名于网络,粉丝无数,读者言必称其“老师”。没有那么神秘。

  • Pearl2210

    打广告倒没啥的,人家魏老师来讲老板要求的书,夹带点私货很正常。

  • 逆风飞翔的小胖

    不知道可以快进么,不想听可以快进啊,真搞不懂有些人

  • 俭约知礼

    你,好好讲《书》给我听

  • May_abb

    #我要做大咖#打卡:感谢老师分享雷米的《心理罪》🙏 这是本小说,但显然老师只是按照他的喜好来讲解,所以听者的体验也显然是在云里雾里。老师摘录的金句:“对有些人而言,相遇即是告别。就像流星划过天际,发出耀眼光芒的同时,也燃烧殆尽。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那道划痕尽可能地浅”。比较泰戈尔的诗句:“天空中没有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的意境,也显然相去甚远

  • Val_Ma

    很长知识啊

  • 威尔窦

    正在听《心理罪》

  • 薛定谔的圆盒子

    老实讲 我觉得偏题严重,真不知道你自己的付费书值不值得

  • Pearl2210

    对犯罪心理学很有兴趣,可不知道为啥,听到一半的时候就对本书兴趣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