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听古典
课程资料:添加助手微信 zhushou100wen(完更领取《古典音乐手册》电子版)
64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爱情的幻想与破灭
贝多芬的《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即《月光奏鸣曲》,大概是最家喻户晓的一部作品。在小学课本里,有一篇课文《月光曲》讲到的就是关于贝多芬这部作品的传说。
月光曲的传说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下,屋里一个姑娘对自己的哥哥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该有多好哇!”
这时贝多芬推门而进。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的旧钢琴前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贝多芬为姑娘弹起了刚才的曲子。盲人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这就是《月光奏鸣曲》由来的一个美丽的传说。
实际上,这部作品是贝多芬创作于1801年,献给他当时的爱慕对象圭恰迪尼的。贝多芬将这部作品标注为“幻想曲式的奏鸣曲”,旋律中承载着对于爱情的美好幻想。全曲包括了三个乐章,作品打破了传统奏鸣曲套曲各乐章的排列次序,第一乐章不是快板,而是一个持续的慢板。
我们一起来听听。
【第一乐章】
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柔情的月光,透过朦胧的轻纱似的微云,倾泻人间。
徐缓的旋律,似乎是贝多芬心弦的微微拨动,或者他在憧憬着美好的爱情吧!但现实总归没有那么顺遂,静谧的氛围里还流露出了一丝忧伤的气息。
可以说,第一乐章的情绪是安静且淡定的。
【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是一个小快板,短小精悍,如月影之下稍纵即逝的微笑。
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之间的一朵花”。它具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无缝衔接着缓慢流动的首乐章和年少轻狂的末乐章。
【第三乐章】
这就进入到了第三乐章末乐章,一个激动的急板。
这一乐章则一改前面的风格,以狂风暴雨般突进的方式以及铿锵的节奏展开。仿佛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月光照耀下大海的狂乱肆虐与第一乐章月光的朦胧之美,形成了巨大的对比,表达了贝多芬热情的冲动、愤懑的情绪与昂扬的斗志。
在汹涌澎湃的心潮达到顶点时,旋律又突然沉寂下来,而后旋律再次激昂起来,乐曲以强有力的主和弦结束。
对情绪的独特拿捏
这就是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我们从第三乐章的创作手法中,已经可以感受到贝多芬对于情绪拿捏的独到之处了。
他可以在情绪达到顶点时,忽然直流而下恢复平静,而后再次点燃情绪达到高潮。给人一种过山车的感觉。而这一点正是他充满尝试性的做法。要知道,传统的古典风格其实是没有这种大起大落的情绪变化的,而贝多芬从《月光奏鸣曲》这里便开始尝试这样作曲,也预示着他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转变。
而这样的技法在《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表现得尤为突出。大家可以回忆一下之前在听《欢乐颂》那一段的时候,是不是经过了多轮的“进”与“退”,才凝聚到了最后的高潮。
关于《月光奏鸣曲》,我们就讲解到这里。接下来给大家推送完整版的《月光奏鸣曲》三个乐章。
感谢收听,下期见!
让人印象深刻的旋律与故事
小学这篇课文我印象深刻,老师还专门准备了这首月光曲,让我们加深理解。于是老师拿出了德彪西的<月光>
小东邪邪 回复 @SX微子启勤: 哈哈哈 原谅我不厚道的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