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丨活在当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256丨活在当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00:00
12:47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活在当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确,“活在当下”四个字已经变成很多人的生活准则,这是一种很好的态度。但是怎么做呢?我们就看看孔子怎么做。在《论语》里面有两章跟这个相关,但是在解释的时候又出现了各种复杂的问题。


我先把这两章大概介绍一下。第一个是在《论语.述而篇》,孔子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他提到三件事,“默默沉思所见所闻,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倦怠,”然后说“何有于我哉?”另外一段是在《论语.子罕篇》,孔子说:“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他说的是,“在外服侍有公卿身份的人,回家侍奉长辈亲人,替别人办丧事不敢不尽力而为,不因为喝酒而造成任何困扰,何有于我哉?”

问题在于什么?前面讲三件事,后面讲四件事,听起来好像都不是很复杂。那他说“何有于我哉?”到底什么意思呢? 历代以来专家的解释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按照一般人对字面了解,“何有于我哉?”可以把它讲成“何难于我哉?”就是“这个很容易”,但是问题在什么地方?孔子从来没有习惯说“某些事情对我来说很容易的”,很容易就不必说,做就是了。


第二,“何有于我哉”就把“有”当做有没有的有。这样麻烦了,等于是这七件事孔子说“我哪一点做到了呢?”听起来又太谦虚了。因为,至少孔子说过自己学不厌而教不倦,那就不能说这些事情都没有做到吧。


第三,就是说“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这是程度的问题。这七件事情你可以做一点点,也可以做得很圆满。就把“何有于我哉?”理解为“我做到了多少呢?”有一种自我期许的要求。


但是,我现在提出一种新的解释,“何有于我哉?”就是我做好了前面三件事跟前面四件事,然后天下所有事情的发展,别人的得意或失意,何有于我哉?跟我有什么关系,这个“有”就变成重视不重视。所以,“何有于我哉?”就是“我又何必去在乎这些事”。把“有”当作重视。


在《论语》里面也有证据的,“不有祝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论语·雍也篇》。他讲的是卫灵公不去重视祝鮀的口才,而去重视宋朝的美貌。在今天这个时代很难幸免于难。所以“有”当做重视来讲,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是,我真正的灵感是来自于有天我读到《历代通鉴辑览》,是清朝所编的,里面提到《击壤歌》。我们以前介绍过,在尧的时代,很多老百姓休息的时候就唱一首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原来一般念的都是“帝力于我何有哉”,我以前不太敢把它连起来,因为“于我何有”跟“何有于我”意思其实是一样的,但就是因为顺序不同。后来我读到《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就直接说成“帝力何有于我哉?”这就跟《论语》里面孔子说的“何有于我哉?”完全一样,我就得到新的理解了,原来孔子说的就是活在当下。


你看第一段,孔子那时候应该是专门当老师教了很多学生,每天就考虑三件事,所见所闻要默默把它记下来,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倦怠。我做好这三件事,天下其他的事情自然有别人去负责,别人去发展吧,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何必在意呢,这不是就活在当下吗?


另外四件事更明显,出门在外就服侍有公卿身份的人。在古代,公卿这些曾经为国家做过事的大官,退休之后,他有特别的服装表现,孔子在年轻的时候上街,看到这些人就知道他们是有功于国家的,就愿意替他服务。就像拿一个皮箱、扶他过马路这些,叫做“出则事公卿”。


“入则事父兄”,事实上孔子小时候父亲就过世了,长大之后哥哥也过世了,所以他这边父兄是指家族中的长辈。


第三,丧事不敢不勉,这句话特别重要。一个人好好的怎么会说我替别人办丧事,不敢不尽力而为呢?这是因为孔子在出来做官之前,有很长的时间,都以丧祝为业,替别人主持丧礼。孔子的礼仪学的特别好,古代的贵族之家有人过世,要严格的遵守礼仪的规定。譬如说一位大夫过世了,从过世到埋进坟墓,要经过五十几道手续,只有专家才能搞得清楚,孔子就是这样的专家。他是以这个作为他的职业,替别人办丧事,不敢不尽力而为。


还有最后一句就很明显了。“不为酒困”,喝酒从来不喝醉,不会说喝酒喝到最后回不了家。孔子是鲁国人,山东冬天很冷,每天喝点酒是合理的,但他从来不喝醉。你说喝酒从来不喝醉,这种事情有什么好拿来渲染的呢?但是孔子说的是什么,我做到这四件事之后,尽到我的本分,把我该做的事情都做到了,我不会去白白羡慕别人、嫉妒别人、跟别人争名夺利。


我就我现在这个身份,这个年纪出门如何?回家如何?上班工作如何?平常喝酒的情况如何?我过平凡的生活,活在当下的处境。这些做后,“何有与我哉?”外面这个世界怎么发展,自然有别人在负责,我又何必太在意呢!外面这一切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所以把“何有与我哉?”了解为“我又何必太在意呢”,这样就对了。孔子在《论语》里面有两段话都提到“何有与我哉?”,这不是偶然的事情,这代表“何有于我哉”这五个字对孔子的一般生活态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他不太可能重复用这五个字。


这五个字说明什么呢?前面三点加四点。我尽好我现在的本分,我现在是什么我就做什么。孔子五十一岁以后出来做官,他怎么可能还想到这七件事,对不对?他已经做官了,一定是每天按时上班下班,把他负责的公务做到尽善尽美,所以他才会在做官的路上,五年之内,在鲁国从一个县长直接做到代理总理。那也是像孔子这种出生没有大夫身份的人能做到最高的位置了,做到了行摄相事。


但是后来因为做的太好,使上面的鲁定公跟执政的季桓子不配合了。为什么?因为孔子的理想就是要上行下效,要把政治办好。


第一件事,上面做领导人其身正,不令而行。你如果自己走在正路上,不用下命令,老百姓跟着你走。但是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自己做的不正,作威作福,骄奢淫逸,老百姓你叫他走正路,他不愿意接受,因为你上面做的是有问题的。这就是孔子对政治的观点。要配合儒家搞政治,没有第二个方法,就是要上行下效,从政要造福百姓。


儒家希望你有专门的知识跟能力,可以从政为百姓服务,就这么一句话,其他都是次要的。什么光宗耀祖,升官发财,或是照顾子孙,这都不是问题,没有人这样考虑的,这样考虑就不是儒家。这一集我们谈的是活在当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在你也知道也不是很难,就是安分守己,我做好我该做的事。


我现在是老师,我就好好的“学不厌教不倦”,说实在这六个字也不容易。我教书教了四十年了,我反省自己,大多数时候都是学习就觉得厌烦,教学生就觉得倦怠,没办法,人有惰性。所以我看到孔子这几句话的时候,心里想说,能做到这样就代表尽忠职守了。这个社会上每个人如果都尽忠职守,这不是很稳定和谐吗?怕的就是很多人吃碗里看碗外,好高骛远,不知道先修炼自己,而只希望有各种其它的好处,有贵人相助,有高人提拔这些,这都不是孔子的考虑。

你要活在当下,今天提醒你孔子说过的两段话,三件事加四件事,都是生活、工作上每天在做的事,你把这些做好,社会上其他方面的发展,何有于我哉?你这样就可以安心的活在当下了。


下一集我们会探讨一下,背负太多真的会寸步难行吗?会谈谈儒家的价值观。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天高路远_je

    傅教授讲课不急不徐,循循善诱,深入浅出,讲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