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人间喜剧》的钥匙,欲望与能量如何焚烧我们?
精华笔记
《驴皮记》发表于1831年,是巴尔扎克的第一部哲理小说,也是他第一部长篇小说成名作。故事讲述了一个青年,在他最绝望时,得到一张驴皮。驴皮可以帮他实现愿望,但青年人的寿命也会随之缩短。那么,这张神奇的驴皮给他带来满足了吗?而欲望的满足,与生命的减少之间,他将怎样定夺其中的得与失?
一、主人公拉法埃尔的早年经历
拉法埃尔出身贵族,十岁时母亲早亡,从此,父亲对他管教严厉,早上五点就要起床学习法律,晚餐时要精确汇报一天的学习情况。他迫切想冲破父亲的束缚,他渴望独立拥有财富,甚至渴望邂逅一名情妇,但是性格懦弱的他只能想想而已,然后继续压抑自己的欲望。在他快二十岁时,父亲向儿子敞开心扉:原来,这些年来法国政权动荡,父亲苦心经营的财产被重新审定,此时在正陷入一场官司中,父亲期待拉法埃尔能用他学的法律知识,帮自己打赢官司,恢复家族财产的合法性,重建家族曾经显赫的名誉。为了完成父亲的夙愿,拉法埃尔一刻不敢懈怠,忙着奔走于政客的门厅。但不幸,官司还是输了,还因此欠下大笔债务。债务还清时,父亲也忧伤而死。这一段经历造就了他的基本性格,一方面既隐忍,能承受长期的穷困和孤独生活,写作《意志论》;另一方面又意味着他对本性的压抑太过长久,以至于最终抵抗不住驴皮带来的出人头地的诱惑。所以,早年的经历对全书逻辑的完整性,至关重要。
二、拉法埃尔对波利娜的感情是什么性质的?
波利娜是拉法埃尔所住旅馆的房东戈丹夫人的女儿,一直暗恋拉法埃尔。在他写作时,常常溜进他房间,为他放下一点粗茶淡饭。作为报答,拉法埃尔教波利娜钢琴、绘画和文法知识。波利娜美丽、天真、灵动,拉法埃尔也渐渐地喜欢上了她,但那时他的心里,更在意伯爵夫人馥多拉。没想到有一天,他俩又在剧院重逢。当拉法埃尔住在波利娜家中旅馆时,他对她的爱是兄妹式的,波利娜对他的爱也是朦朦胧胧的,属于精神恋爱的成分较多。或者说,那时的爱情尚未有条件转化成现实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恋爱。直到再次邂逅,不仅波利娜的年岁增长了,境遇改善了,拉法埃尔也恰好处于情感的困顿时期,这时候,双方的感情发展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三、拉法埃尔得到驴皮后怎样了?
在一场大宴会中,拉法埃尔掏出驴皮挥舞着,喊道:“让死神滚开吧,现在我要活下去,我要有钱,……我希望有二十万法郎的年息。你们向我致敬吧!”周围的人都嘲笑他疯癫。
然而第二天,当人们还在报社大佬的宴会上狂饮狂吃时,一位公证人进来宣布:拉法埃尔得到一笔舅舅留下的巨额遗产。人群爆发出惊叹、羡慕的欢呼。拉法埃尔赶紧拿出驴皮,轮廓明显缩小了。他明白了:所谓遗产,不过是驴皮达成了他发财的心愿。
拉法埃尔搬进一座豪华的大厦,这里大得几乎可以接待全城的贵族和整个宫廷。一道又一道门,最深处才是他自己的房间。他只允许管家一人在约定时间进出,其他人事都避之唯恐不及。他白天看书,晚上看戏,不多说一句话,因为他的任何带有承诺意味的话,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中说出的,都会实现,驴皮也会立即缩减。
后来拉法埃尔的生命只剩下两个月时间,为了抓住波利娜带来的突然的幸福,他决定摆脱驴皮。他把它扔到井下,但几天后,管家又无意中将它打捞上来,驴皮完好无损。拉法埃尔知道,这灵符是不可能被丢弃的。科学如此昌盛,难道还对付不了一张驴皮?于是,他四处拜访科学家,希望能改变驴皮的大小,或者干脆毁掉它。力学家通过膨胀机和压榨机扩展它,在机炉里,骇人的呼啸回荡着,水冲破铁罐喷射出巨大的力量卷走房子,但是,驴皮安然无恙。工人将它扔到炼铁炉里,依旧无效。拉法埃尔找到化学家,用腐蚀剂破坏它,又用电流试着击碎它,驴皮毫发未损。拉法埃尔绝望了,怀着恐惧将驴皮再次挂到画框里,用红墨水描出轮廓,观察着自己生命萎缩的进程。他越来越虚弱:咳嗽加重,脸色苍白,神情中显现出死神的阴影。他去不同的山区疗养,又回到巴黎,最后死在波利娜怀中。
四、“驴皮”象征着什么?
驴皮象征生命和欲望之间的矛盾。当拉法埃尔从古董店老板手里拿到驴皮时,老板就曾告诫拉法埃尔,人类被两种本能吸干生命,它们就是“欲望”和“能量”,他说:“‘欲望’焚烧我们,‘能量’毁灭我们”。所谓“欲望”,人们常说“欲望”代表着自己尚未实现的梦想,小到渴望拥有某个东西,大到希望实现某种人生价值。欲望本来包含着合理的人类追求,但如果不合理或者越过了界限,欲望就有可能翻转,变成负担甚至灾难。如果说“欲望”更多源于身体和感官需求,是物质的膨胀;那么,“能量”则指的是人类试图打破种种限制的生命力和意志力,是精神的膨胀。在《驴皮记》里,“能量”多表现在人类的理性和科学理想中。书中对科学家、医学家的讽刺很明显反映了这一点,即使拉法埃尔本人的哲学研究也受到嘲讽,还有古董店老板的“智慧”最终屈服于欲望的过程,都属于同一主题的展开。
五、《驴皮记》与巴尔扎克及其创作的关系如何?
巴尔扎克一般都被视作现实主义小说的大师,人们常忽略他的神秘主义一面。《驴皮记》写于1830年,当时法国文坛风行着神秘主义思想,特别是瑞典神秘主义哲学家斯维登堡的思想和德国奇幻文学代表人物霍夫曼的作品,受到很多作家的追捧。巴尔扎克就是其中的狂热者,据说他书架上有一层专门摆放斯维登堡的书籍。斯维登堡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超验的世界,物质世界作为表面现象,隐秘地反映着超验世界的面貌。霍夫曼则擅长写中世纪题材的恐怖故事,他常被称作“黑色浪漫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正是在这一文学史背景下写作该书对的,法国大诗人波德莱尔极为欣赏,称赞他是“一个富有热情的幻想家”。歌德看到这部小说后赞扬它是“一部新型小说”。
巴尔扎克写作《驴皮记》的时代,正处于法国1830年“七月革命”后的动荡之中。《驴皮记》里,拉法埃尔和朋友去参加报社大佬的宴会,二十几个人在那里嘈杂地议论时政,反映的正是当时法国社会的真实状况。反反复复的革命让人们心生厌倦,新兴的资产阶级沉溺于工商业领域的投机活动中,社会中弥漫着对于财富积累的迷恋。这一社会背景也是触发巴尔扎克研究“欲望”与“能量”的重要背景。另一方面,巴尔扎克本人就是个挥霍无度,一生欠债无数的人,他一边四处躲债,一边不得不通过大量写作偿还债务。想必,他对欲望的癫狂力量深有体悟吧!
巴尔扎克将自己的全部作品命名为《人间喜剧》,其中又分出三大部分:“哲学研究”、“风俗研究”和“分析研究”。《驴皮记》属于“哲学研究”部分。这一系列作品多少都带有幻想特征,但它们并非作家的早期戏作,相反,它们探讨问题极其重大,决定了后面“风俗研究”系列作品的走向。比如《驴皮记》中有关欲望与生命之间的激烈交锋的主题,在后来的重要作品中转化为对金钱的精神功能的杰出描写。这些作品我们已耳熟能详,比如《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幻灭》《邦斯舅舅》《贝姨》《交际花盛衰记》,等等。在这些作品中,金钱代替了欲望和能量,成为万事万物相互转化的通货,颠覆命运和善恶的中介。所以说,“哲学研究”是整座“人间喜剧”的中央门厅,而《驴皮记》称的上是中央门厅中最核心的一扇门。
六、《驴皮记》与我们今天有何意义?
我们今天阅读《驴皮记》,其意义不仅在于审视巴尔扎克的多元面貌,更重要的是它在价值感上对我们的启示。我们常常试图在世界上占有更多资源,实现更多的欲求,以为那就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意义所在。但我们也因此常常忽略:在不断放大自我的某一部分的同时,另一部分自我,也许还是更重要的一部分自我,却正在悄无声息地收缩、消失。我们不是我们欲望和能量的主人,我们不可能用更大、更多的欲望终结前一个欲望;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人生悖论是:欲望之火越炽热,距离自我熄灭越近。贪得无厌的欲望和能量,带给人的不过是一场梦。巴尔扎克笔下的“驴皮”算得上是一个警示,正如19世纪法国哲学家丹纳评论的那样:它是“一片光怪陆离的幻景,由金钱、科学、艺术、光荣和权力所缔造的梦境,一场广阔无垠、惊心动魄的噩梦。”
书名:《驴皮记》
作者:(法)巴尔扎克
今日解读:木文
解读人简介:文学博士,现任教于上海某高校。
播读:李欣
策划编辑:周向荣
总编辑:徐苑
小说思想意义跟深刻,解读到位!
繁华远去 回复 @繁华远去: 这部书,应该多听几次,现在我已经听了两次。
解读人:文学博士! 从小说人物到小说作者,从小说表述到深层剖析。解读太到位了。连听了两遍
Mina_YYM 回复 @Mina_YYM: 最近对喜马讲书的笔者开始感兴趣起来,于是在网上搜了“刀劈三观的抱老师”“圆的方块”“木文”,看到“木文”老师的百度简历,真心感谢喜马讲书给我们找来了这么一位学者!难怪喜马拉雅能独霸听书江湖,其它的都拼不过它。。 杨仁敬教授,笔名“木文”,美国哈弗大学博士后。 这是妥妥的文学素养课啊……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不错👍
既然驴皮可以满足所有愿望,主人公拉法埃尔就不能反向许愿嘛,比如让自己再活60年!
科学无法消除象征欲望侵蚀生命的驴皮
得不到时的欲望压抑,用生命换欲望,快速流逝的时间,不合理逾越了界限,智慧也会屈服于欲望,社会背景对财富的迷恋,不要过界。
人生过的不必太多欲望,适度的知足才能常乐。
主人公应该这么对驴皮许愿:我每次愿望实现时驴皮变大寿命也会随之变长,完全不会有负面效果。 这样驴皮要么老实实现该愿望,要么自己梗住bug死机
为什么不许愿“可以长生不老”呢?
13425279mvs 回复 @69064252: 那样的话,主角不就是无需付出,就能得到回报吗,这样处理的话,文学作品价值不会高,会像小白网文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