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识字,看这一课就够了

孩子识字,看这一课就够了

00:00
11:25


孩子识字,看这一篇就够了




你好,我是教你科学养育的Dr.魏。上节课我给你讲了如何给孩子选书,如何教孩子阅读。今天我接着来讲讲“教孩子识字”这件事。




说到识字,有很多爸爸妈妈脑子里会冒出许多问号:孩子到底几岁开始认字比较好?孩子怎么认字认得快?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啊?因为现在流行各种各样的说法。




有人说,识字敏感期时6岁以后,不能让孩子太早识字。也有人说,早识字好,我家娃2岁,可喜欢识字卡了。




在我看来,这两种说法都需要更新了。既不能硬等到6岁才允许孩子认字,也不能按着2岁的孩子学识字卡。我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我给你介绍两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叫“读写萌发”。在过去,很多人都认为孩子要在接受正式的教育后,才能学会识字和写字。但现在许多研究者发现,孩子会在语言文字丰富的情境下,自然而然地发展出对语言和文字的兴趣,这就是孩子的“读写萌发”。它意味着,不需要正式的教育,孩子也能发展出一定的阅读能力,这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其实,这也很好理解,你想想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是不是到处都是文字?出门坐车,公交站牌和公路旁边的提示牌上,有文字。逛街买东西,小店的招牌上有文字,商品的价格标签上也有文字。去餐馆吃饭,菜单上也有文字。孩子对生活环境中出现的一切事物都感兴趣,他一定会发现这些文字符号的存在,想去探索和理解,你想拦都拦不住。所以说,我们不太可能硬等到孩子6岁才允许他认字。当然了,如果你家亲子阅读做得好,孩子接触到的绘本多,那他的早期阅读能力就更好,语音意识和字形意识强,就更不需要等到6岁才认字了。




第二个概念叫“阅读的马太效应”。这是著名认知科学家斯坦诺维奇提出来的。简单来说就是,阅读能力一开始就好的孩子,后来的阅读发展以及对世界的认识也越来越好,这是一个知识的积累效应。认知科学中经常使用的眼动研究也提供了佐证。研究者发现,在读绘本的时候,如果孩子认识一些字,他的眼睛注视焦点就会更长时间地落在文字上,而不仅仅看画。在看文字的时候,他们能获得更多信息,并且给大人提供更多教学机会。这种正反馈,可能就是形成阅读的马太效应的早期原因。我在给自己女儿讲绘本的时候,就尽力让她们多注意文字。这样她们在没上小学就已经掌握了不少汉字,动画片视频中的字幕、玩具说明书,她都能够去读、去理解。去买书的时候,她也可以自己看内容主动挑选。因为更早认字,生活中的信息对她来说更丰富了。




好了,现在你知道,早识字,对孩子大有益处。但是我必须强调,这里的早识字,绝对不是说要让2岁的孩子认识字卡。为什么呢?我们需要理解一下,真正的识字意味着什么。书面文字做为记录语言的符号,形、音、义缺一不可。字形好懂,比如汉字“人”,就是这样的一撇一捺;字音也好理解,比如这个字念“ren”,二声;还有一个,每个字都有它的含义,这个是最复杂的。字典会告诉你,“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人类。同时,“人”也有别人,他人的意思:比如“待人热诚”。“人”还可以指一个人的品质、性情、名誉:比如“丢人”。




听到这里你肯定发现了,一个字需要放在一定的语境里去理解。就算2岁的孩子凭着记忆力,记住了这张卡片上的符号读音是“人”,他也不懂这是什么意思。这样的“认字”,对汉字还停留在图像记忆加工上,短期内记得字的大概样子,然后就忘掉了。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很多家长宣称23岁的孩子就识字很多,他们经常拿识字卡来给我展示,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是用机械记忆记住了这个卡片对应这个读音的字,他并没有真正地识字。这对孩子来说并没有什么用处,顶多能成为大人用来炫耀的谈资。




那么,讲到现在,相信你已经明白了,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字,书面文字是现代人重要的交流工具,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自然而然会对文字感兴趣,没必要拦着孩子不教他。不过,要想真正地认字,需要回到文字的真实使用场景里,去全面掌握汉字的形、音、义。具体怎么做呢?下面我告诉你几个好用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就是,在亲子阅读的时候,你给孩子念书的时候,用手指着文字。


虽说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到处都有文字,但是对孩子最友好的文字环境还要数绘本了,因为绘本是图文结合在一起来传递信息的,图画能够帮助孩子去理解文字的意义。所以我在前面也讲了,请大家坚持亲子阅读,帮助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养成阅读习惯。


那么你在给孩子念绘本的时候,就可以用手指着对应的文字。虽然一开始孩子可能根本没看你的手指,因为他的注意力大部分在图画上,但他慢慢能明白,你口里的发音跟手指的那方块字能对应上,这是语音意识的萌芽。再过一段时间,孩子就可能去注意那些方块字长什么样了,这是字形意识的萌芽。发展孩子的语音意识和字形意识,正是早期非正式识字的两个重要目标。我们用手指字,语音和字形信息实际上是同步展现给了孩子,这种信息的粘合可以让孩子自然地去记忆。小提醒:如果孩子没有看你指的动作,你也不用心急火燎去逼着他看。阅读兴趣更重要。我们只是给他加点阅读时的小佐料,如果强迫孩子,让孩子因此不喜欢阅读,那就得不偿失了。




第二个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识字。这个好理解,对吧。文字本来就是我们人类独有的交流工具,那么我们跟孩子一起遇上了什么字儿,随手指一指、随口念一念,就能增加孩子的识字体验。比如,在公园里看大猩猩的时候,指着大猩猩笼子外面的标识牌,念一念,孩子就明白,牌子上“大猩猩”字样,念做“da xing xing”,指的就是眼前这个浑身长毛、不断跳来跳去的家伙。这个词的“形、音、义”就全部对应上了。除了名词,抽象一点的动词和形容词等也可以这么教。比如在菜市场里去看“大葱”和“小葱”的标签,孩子就很容易理解“大”和“小”了。




第三个方法,是有意识地带孩子“分析”汉字。无论是读绘本的时候,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等到孩子有了一定的识字经验,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孩子去分析汉字。比如一开始,去发现汉字是由相同的笔划构成的,让孩子在汉字里找一找“横”,找一找“竖”。还可以去发现“土”“士”和“干”的不同,培养他们的视觉空间认知能力。


等到孩子的识字经验更丰富,就可以一起分析汉字的结构了。拿去餐厅吃饭时的情景举例子, 我们跟孩子一起看菜单,可以指着菜单给孩子念“烤大虾”“焗土豆泥”“炒西兰花”,这里的“烤”“焗”“炒”是烹饪方式,我们就可以给孩子解释。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带着孩子分析这几个字,去发现它们的共同点,都包含“火”这个偏旁,孩子就会觉得这很有趣。继续分析,你们还会发现,这几个字的发音与只念它右半边的发音都非常相似,这也很有趣对不对。等到孩子正式上学之后,这些经验就能更好地帮助他理解汉字的构成,理解汉字的形旁和声旁,帮孩子更好地阅读。




在这里我再啰嗦一句,在学龄前的非正式识字过程里,我们不必刻意教孩子“偏旁部首”“形声字”这些概念。我们只需要带他们去仔细观察汉字的结构、去体会汉字字形与发音的关系,这就够了。等到孩子上学后再正式教这些概念也不迟。




最后我再说一个特别重要的方法,那就是让孩子“表现”,让孩子有机会去使用自己的识字技能。孩子学会了一些字,就要用起来。




怎么让孩子表现呢?一开始,孩子识字不多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到处去找他认识的字。比如孩子认识一个“口”字,那就可以在绘本里、在玩具说明书上、在马路边的标牌上,到处去找这个字,甚至在一个字里找到“口”也可以,比如在“只”里发现一个“口”,也很好啊。对了,你可以教孩子认识他自己的名字,并且到处去找他的名字,这个游戏孩子更喜欢。




当孩子认的字开始变多,就可以把一些真实的小任务交给他了,比如看公交站牌,告诉孩子,“我们要去 东单 ,你看看 28路车的车牌上,有没有‘东单’这一站,能不能到啊?”你想想,如果孩子真的找到了,他该有多自豪。




在使用过程中,孩子一方面能加深和丰富对已经学会的字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更加有信心和成就感,愿意去认识更多的字,形成良好的正向循环。




好了,今天的主要内容就到这里,最后,我来总结一下你在今天的收获。首先你明白了,在丰富的文字环境中,孩子自然能学会阅读文字,并不是非要等到正式的识字教育才行。识字的关键不是几岁开始,而是孩子学习识字的方式,孩子应该是自然地而不是机械地学识字。实际上,尽早自然地识字,对孩子非常有益。其次,你理解了,真正的识字,需要回到文字的真实使用场景里,去全面掌握汉字的形、音、义。在早期非正式识字中,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语音意识和字形意识。最后,你学习了教孩子自然识字的四种方法,包括亲子阅读时用手指字、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认字、引导孩子观察和分析汉字结构、鼓励孩子使用自己的识字能力等。






孩子认识了哪些字?你是怎么教的?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我们下期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