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都不是目的,传承才是

单霁翔: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都不是目的,传承才是

00:00
01:35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谭铮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金峪
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柳卓楠
海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倩


“从2004年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2005年的澳门历史城区 ,2006年的河南殷墟,2007年的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到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12月2日,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举行期间,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在出席“新视野下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专题论坛时,向与会嘉宾分享了文化遗产保护在当下的状况。

他表示,“今天,保护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把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的文化,经过我们,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城市,能够健康的、完整的、真实的、传给我们子孙后代。”

2021年12月2日,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参加2021“读懂中国

国际会议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目的

单霁翔在论坛上指出,中国考古的起步开始就是国际合作。1921年,瑞典的地质学家安特生和中国的地质学家袁复礼等人发现了周口店猿人遗址、河南的仰韶遗址,并在仰韶遗址开始了考古发掘,启动了中国考古学的序幕。

“百年来,中国考古学家在中华大地上勤奋地发掘、研究、探索,逐渐使我们更加清晰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单霁翔指出。

在谈到中国当前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单霁翔表示,当下,中国不仅关注文化要素的遗产保护,同时开始关注文化与自然要素共同生成的文化景观的保护;不仅关注静态的文化遗产保护,同时开始关注村落、历史街区、工业遗产、农业遗产等动态的遗产保护;不仅关注古代的历史史迹,同时关注20世纪当代的遗产保护;不但关注一座桥、一个古建筑群等点面的历史建筑,还关注历史文化线路中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除了宫殿、寺庙等纪念性建筑的保护受到关注外,乡土建筑、传统的民居等寄托着人们乡愁的文化与生活也受到了关注。

单霁翔指出,长期以来,学界争论到底是保护重要,还是利用重要。“但到了今天,我们看到,保护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传承。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的文化,经过我们、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城市,能够健康的、完整的、真实的传给我们子孙后代,这才是真正的目的。”

单霁翔说:“文化遗产,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有的,它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所以必须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共同努力应对今天的气候变化,应对今天损害文化遗产的行为,文化遗产才得以长治久安。”

2021年12月2日,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参加2021“读懂中国”国际会议

文保不远,就在身边

保护文化遗产需要多方的合作,不同的角色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在随后的采访中,单霁翔回答了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的这一提问。

单霁翔表示,当文化遗产保护关注到普通人生活的社区、街区、传统村寨、民族村寨等内容后,文化遗产的保护已从保护静态为主的遗产,变成了保护更多活态、动态的遗产。

“这与我们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单霁翔说,在这种情况下,保护文化遗产不再是政府的专利,更不是文物部门的专利,它成为了一般民众都应该有权利和有责任保护的一项事业。

他提到,要把更多的文化遗传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赋予民众,“让人们知道我们的生活中就有文化遗产。不要把文物保护只视为专业部门、系统、或行业的工作,它需要社会公众的支持与参与。”

在采访中,单霁翔以故宫的一个宫廷戏楼为例,讲述了文物保护的发展方向。他提到,以往对于文物的保护大多在于修缮后将其珍惜保护好,采用的方式是把它“锁起来”。“但到了今天,我们可以把它交给社会,让公众合理的、正常的使用,这样它才会越来越健康。”(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吕航 王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