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 城市演化论(29)顶层设计

108 城市演化论(29)顶层设计

00:00
18:11

这个系列讲座,从第9期,到26期,我们讨论的内容,围绕着城市演化的动力学展开的。

27期之后几期,我会用若干期来讨论城市演化的形态学方面的问题。这方面,有一本很好的书,Spiro Kostof写的《城市的成形》。The City Shaped。我是接受了这本书的教育和启发的。

这本书,对顶层设计的条件,思想来源,做事方式。有比较丰富的论述。


在城市史上,分布式的,各个小主体出于自身立场进行的局部的决策,经年累月的积累,是建设活动中主要的决策方式。村里的农民房的方案主要是各户农民自己决定的;商业综合体和住宅小区主要是开发机构根据市场需要决定的;即便大学、教会、医院之类的社会事业机构,甚至政府的大楼,一般也是这些单位根据它们自己的需求分别建造的。

只不过,有时候,在有些场合下,决策者们快速地做出一些决定。这些决定可能产生持续几百年、上千年的影响力。顶层设计最常见地痕迹,就是横平竖直地方格道路网。当然,也有其他形状的设计,只是占比较小。

有顶层设计的需求的场合,一般可以总结为如下三种情况。

1)灾害后的重建

2)殖民建设

3)经济技术爆发带来的快速城市化需求


我依次展开

第一种情况)灾害的灾后重建

大河文明平原地区经常遇到洪水。洪水过后,留下的淤泥会覆盖原来的田埂。就无法分辨土地的所有权边界。需要一个有数学知识的人,一般是祭祀,来重新进行分割。这样几何分割的土地一般都是一条条,非常均匀,接近于矩形排列。土地的所有权就被这样分成类似棋盘格的形状。如果,这样的土地被开发成房屋,它们当然也会延续这样的方格网。原来的田埂阡陌就成为道路。这种田垄网格,一般不是像坐标系那样横平竖直,正南正北,总是要结合灌溉和耕作的实际情况,所以会顺应地形。应该说还是有一点有机性。

埃及尼罗河谷地区,自古以来大量的聚落,是沿着这种田地的方格图案建造的。今天开罗依然如此。

纽约的西村,也是一个田垄发育出来的路网,所以它和纽约的整体方格路网的尺寸和方向都不一致。呈现出和开罗类似的图案。


马耳他的瓦莱塔,是一个网格严整的中世纪城市。1565年,马耳他经历了4个月的惨烈围攻,挨了土耳其人13万发炮弹,主要城市基本被炸平。战后,得到了全欧洲的资金资助,选择了更加易守难攻的新址重新修建首都,这就是今天的瓦莱塔。

伦敦的路网是极其复杂蜿蜒的,这是两千多年的沉淀。但是,曾经有一个机会改变,1666年,伦敦大火,烧毁了市区三分之二。灾后曾经有若干个方案,想利用这个机会把街道整理成更有结构的状态。但是,这种方案需要改变太多宗土地的所有权轮廓,受到业主们的强烈抵制,没有实施。

6世纪修建的隋唐长安和13世纪修建的元大都,是经典的有顶层设计,一次性规划的典型的方格网城市。它们都是甩开旧城,也就是汉长安和金中都,这两个古代特大城市,在旁边并排修的新城。原因是旧城年深日久的地下水污染,导致井水无法饮用。这一定程度也可以认为是对针对环境灾害的一种重建。


第二种情况)殖民建设。

方格路网最发达的地区就是美国。这个很容易理解。欧洲殖民者登上北美大陆的时候,武力是可以碾压土著居民的。没有遇到有效的抵抗,就轻易得控制了大片土地。它们可以把土地当成白纸来随便规划,没有特别多的条件限制。


殖民者在切分土地的时候,会把地切成什么形状呢?当然,他们很自然的把地切成非常均等的方块,这样很容易计算、估值、出售或者转卖。而且,房子的最基本的平面形状也是方的。在方形土地上很方便布置房屋。这种棋盘一样的格局,也很符合殖民者团体内部追求平等的理念偏好。

所以,我们看到费城、萨凡纳之类,有清晰顶层设计的方格城市。


把方格网切地发挥到极致的,是美国建国初期的“公有地测量系统PLSS”。1785年,当时还没当总统的杰斐逊提议。把美国中西部广阔的土地,划成一英里为单位的巨大方格网。这种方格绵延千里。(但是地球不是平的,沿着经纬线的方形切分,东西两边可以保证等长,但是北边界总是比南边界短一点。这个误差会积累。所以每隔几十公里,还需要设置错缝出以修正误差。)作为结果,美国广大中西部大量的道路和土地产权,到今天为止,都是按照这种格式切割的。大城市,比如底特律、克利夫兰、辛辛那提、明尼阿波利斯,这些会沿着河流码头的方向设置路网,不会沿着这个正南正北的大网格。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芝加哥,就是沿着PLSS的路网方向。从画蓝图的成就这方面,确实无人出杰斐逊之右,即便不算他起草了独立宣言、做过总统。仅仅切地块这一条就足以让他在美国地国父之列了。


实际上,殖民不是西方文明独有的,可以说是自古以来有之。

4600年前,古印度河文明的古城——摩亨佐达罗,就是一个有着整齐方格网的城市。这暴露了这个文明,是一个外来的集团,带着土著前所未见的技术和战斗力,为了快速建设而统一规划的。

在欧洲城市——比如佛罗伦萨、维也纳、卢卡。我们经常看到,城市核心里有一个不太大。可能还不到一平方公里方方正正的区域。和周围比较自由的放射状的蜘蛛网形状的城市肌理拼贴在一起。它们是古罗马兵营留下的痕迹。罗马帝国的极盛时期,在西欧和整个环地中海地区,存在几百个类似的兵营,驻扎着44个军团和400支辅助部队。罗马帝国通过这种军区和大道组成的系统,来保护贸易路线、确保税收、维持秩序。


罗马兵营,是一个标准化方形小城堡。大的驻扎整个军团,小的驻扎一支辅助部队或者连队。城堡内的街道用数字编号,像棋盘一样。城堡标准化有什么好处?首先,它有标准化的方案和建造流程,标准化的成本预算。其次,部队换防去任何一个兵营,都可以采用固定的防守战术,履行固定的岗位职责。这些兵营,由于有军事保护和行政功能,经常发展成地区的贸易中心。发育成城市。


所以说,这种兵营,是一种军事殖民活动的支点。后来,军事用途没有了,城墙拆掉了,过去兵营的部分和城市其他部分融合起来,但是,原来的街道还有所残留。

中国也有类似的街道形状,比如烟台市芝罘区,有一个有十字型主街的方形城中村,嵌套在市区其他不同走向的道路中间。它是明朝的一个沿海堡垒,奇山千户所的遗存。在天津、厦门、沈阳、香港九龙都有类似的情况。明朝在全国留下了几百个类似的方形城堡,通称卫所。他们和罗马兵营的相似度可以达到80%。也履行着类似的功能。

明朝逐步统治全国的过程,修筑了遍布各地的这种方形堡垒,来压制蒙古帝国体系残余势力和民间武装团体。

这种标准化兵营。在中国,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西周。

所有在中国上过大学的建筑学学生都学过《周礼.考工记》里“匠人营国”这一段,考工记据认为是汉朝编辑的,但是,其内容可能来自西周时代。西周早期,分封诸侯,那么周朝诸侯和被分封的地区的原有居民是什么关系呢?根据钱穆先生的说法,这是周族对商族原有势力范围进行军事殖民的过程。姬姓诸侯就是周族派出的军事殖民分队,他们在各地修筑的据点,就是这里所说的匠人营国。国这个字,外面口字是一圈城墙,里面或字是一个手持武器的武士。原意就是一个有武士守卫的城堡。这是这个词的本意。相当于英文的Stronghold或者Fortification。诸侯的这些城堡,作为周的分支机构,承担地方军事、外交工作。和罗马兵营机能相同。区别是,封建制的诸侯国实行个人承包制和总经理世袭制。而罗马兵营实行分公司干部任期制。


考工记描述的国,特别强调战车行动的道路宽度,这暗示着它写作的年代在春秋之前。和罗马兵营相似,考工记的国,有神庙、市场和集会场所,在棋盘形城市里占据特定的方格。这些殖民据点,在早期,一次性规划建成。但是,在后期,随着殖民者和当地居民统战融合进程成败,或发展、或溃灭。发展的据点周围也会发育出比较自由的田野道路网,形成拼贴。溃灭的据点,它的棋盘格会呈现松散,溶解的趋势。有的完全溶解,不可辨识。

卢卡为例,他比较好的保存了罗马时代的路网,只稍微有所溶解,东侧和北侧,Y字形的街道是沿着过去城外道路发育出的城关社区,后来被整合到了文艺复兴时代的城墙之内,城墙之外,是以城门为起点的放射状的城镇间道路。

下面,我们讲第三种情况)当经济和技术水平发生跳跃式发展的情况下,突然产生的新增城市人口和资本洪水一样的涌入原来价值很低的土地。

这时候经常会刺激新城开发和土地投机。

这和殖民活动有类似之处,殖民活动本身就经常伴随着新技术进入原来技术落后的地区,发生跳跃式发展和城市化。

历史上有少数时期,比如,19世纪后期,西方进入工业化的阶段,在欧洲各大城市,在老区外围,出现一大批新区。

巴塞罗那的这个时代的新区,叫拓展区Eixample,是其中特别有代表性,规模又特别大的,大概7.5个平方公里。

纽约曼哈顿的网格,比巴塞罗纳要早一些,但是也可以认为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东西。

它并不是早期荷兰殖民地留下的。事实上纽约早期城区在下城金融区,那里的路网弯曲复杂得多。14街以北连续、大片的均质的街区,是19世纪初,莫里斯、卢瑟福、德威特组成的委员会规划的。是革命后美国吸纳移民和房地产投机活跃的一个反应。

20世纪二战后是新一轮顶层设计的高峰,英、法、日本、巴西、印度,都出现了新城规划的实验,主要实验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留下了一些不算特别成功的案例。到1980年代之后,在美国和英国,又出现了新城市主义流派主导的新城规划。新城市主义具有更加注重协调的工作思路,纽约的BPC炮台公园城和伦敦的金丝雀码头,是其中影响比较大,也比较正面的案例。


当然,这些经济跨越的烈度都不如21世纪初的中国。中国的经济跨越特别大,涉及的人口特别多。1850年,欧洲总人口才1.2亿,美国人口才2300万。而中国2000年的人口是13亿。在中国出现的面积超过纽约中城的新区,以数百个计。而且几乎没有例外的都采用了相当整齐的路网结构。在城市的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笔墨。


如上,我们讨论了三种情况,灾后重建、殖民活动、快速城市化。是城市顶层设计的主要时机。体现的是一种自上而下,权力非对称的社会结构,就是说——权力、资源、知识集中在上层,或者上层掌握比较大的资源剩余的情况。

顶层设计,在比较平稳发展的社会,用武之地不大。在变动比较大的社会,则是一种刚需。

在近代,顶层设计占据的份额呈现增加的趋势。随着科技进步、知识积累,顶层设计的技术水准逐渐上升,信息掌握更加全面,协调性提高、武断性下降;但是在权力特别集中的社会,经常发生专家失语、专家不作为的情况,结果是武断性提高,技术水平退化。


顶层设计一般是阶段性的。一千年,可能也就只有几次,每次的推进进程可能只又几年、几十年,其他90%以上的时间,城市还是会回到自发建设活动为主的状态。自发建设活动,对环境更加敏感。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原有权威衰退的情况下,自发的建设活动,持续的,日积月累地对原版地顶层设计的修正,优化原有系统的效率。会侵蚀、溶解原有顶层设计的框架。只不过,顶层设计的影响十分深远。它们走出来地轨迹,也会形成路径依赖,延续后世。就好像今天北京人,还在使用着元朝顶层设计的街道。而且这些街道也完全看不出消融瓦解的迹象,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顶层设计的手法,当然不限于方格网。它的思想来源是多种的,手法也是如此。我放到以后讨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DoctorWatson

    希望您有空解答一下我得疑虑:现在很多城市盲目开设城市综合体,导致开放日火热,但死于平均人流,大量的综合体出现空置、关门。大量的商业综合体,恐怕会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个密度怎么评价?

    陈腐粉碎机 回复 @DoctorWatson: 商业需要比较长的调整期,一般开门两三年之后才能达到比较好的状态。

  • 1333700zqiw

    少一集?

    陈腐粉碎机 回复 @1333700zqiw: 补充了

  • 甜de莉娜

    喜欢谦哥~~

  • 节节高_pg

    谦哥,咋不该更新节目啦,都伸着脖子盼着呢

  • 阿曦达卡

    城市的成形没有中文版??

    陈腐粉碎机 回复 @阿曦达卡: 有中文版

  • 襄阳王志英

    更新啦!!!!

  • 萌QQ思思

    沙发!

  • 节节高_pg

    板凳

  • 1562100anhy

    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