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笔记】
1. 田野考古的那些「规矩」是怎么来的?
(1)从文物保护、后世研究等方面考虑,拥有发掘资格「持证上岗」的考古学者在发掘过程中需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国家法律和相关的规章制度。
(2)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明文规定外,一些田野考古规定是从惨痛的教训中得来的,比如不主动发掘帝王墓帝王陵。
(3)20世纪50年代,吴晗、郭沫若等人主张发掘明十三陵,夏鼐先生出于保护珍贵文化遗产的考虑,主张不发掘,但政府已通过发掘批示。退而求其次,最终选择了发掘其中规模较小的定陵(明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两位皇后合葬的陵寝)。
· 郑振铎、夏鼐与吴晗在明定陵开棺现场。
(4)定陵发掘时,墓室中的众多珍贵文物失去了原有的恒温恒湿环境,骤然遇到外部空气,瞬间被破坏,加之出土文物保护技术不发达,科研价值和历史信息所剩无几。此次教训,加之文物管理部门以及考古学者奔走呼吁等促进,中国考古界形成了「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的规矩。
2. 考古人不挖,不正是给盗墓者留下机会吗?该怎么办?
(1)非法盗墓者,不守田野考古规矩,出于私利对墓葬进行无所不用其极的盗挖,使墓葬等遗迹被严重破坏,科学价值和历史信息大大减少,造成不可弥补的遗憾。对于文物发掘,考古人和盗墓者常如猫捉老鼠,碍于考古工作者前期保护工作的相对受限、公众对文物经济价值的认识提升、相关规定不健全、相关部门配合有困难等因素,盗墓行径屡禁不止。
(2)如今的墓葬发掘多为偶然发现后的抢救性发掘,这类发掘受限因素很多,如基建工程发现的墓葬遗址,可能面临着工程工期、改址、经济成本等,考古工作往往在妥协中进行。
(3)对于保存完好,价值高的墓葬遗址,考古人出于惠泽后世子孙,再研究再利用的考虑,通常只进行初步发掘,发掘完直接回填,一般不进行一次性完全发掘。但这也给了盗墓者可乘之机,在坚守原则,遵守法律和文物保护规章下,只能严防死守和加强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3. 文物和遗址挖出来了,然后呢?
(1)遗址发掘后的处理也是遗产保护的重要环节,比如遗址回填、建立相关遗址博物馆、遗址公园等。
(2)除了动用政府的财政力量进行遗产保护外,民间社会和企业的自发力量也是保护遗产的一种途径。
(3)与盗墓者相比,基层考古工作人员由于缺少利益驱动,在墓葬遗址发现上一般不及盗墓者,会出现一些墓葬遗址的保护漏洞。
老师,讲的很好!
为了自己的学术利益,吴晗和郭沫若主动挖掘定陵,只攫取了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大量的文物被破坏,帝后尸骨无存。就是这样的行为才让群众误解考古就是官方盗墓。
AI小书童 回复 @盈盈090909: 小书童理解你的观点呀,定陵事件并不能代表全部考古行为,我们还是要客观理性地去评价每个时代的行为,珍惜保护文物才是当今社会的共识。
现在人们都认为郭沫若算个屁的专家,就是一个马屁精
哈哈哈哈哈还不如哥几个
请问许先生:假设发现了孟子墓,政府会怎么处理呢?
夏鼐不同意?他不是在一线主持吗
不挖掘就是最好的保护
老师多更,多更一起听
考古不是盗墓,大家都知道。然而吴和郭的所为,让大家认为考古就是盗墓。许先生上一集白说了,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