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陈思呈:最终统治人心的必定是坚定的信念
 4.59万
试听180

【赏析】陈思呈:最终统治人心的必定是坚定的信念

00:00
10:33

撰稿:陈思呈

演播:田洪涛

这是荡气回肠的一回,漫长的故事就要结束。
取得真经后的唐僧回到东土大唐,回到了他的应许之地。
回到长安的唐僧,第一个来迎接他的人是谁呢?并不是唐太宗,而是洪福寺里的徒弟们。
是的,唐僧的徒弟并不止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他取经之前也有徒弟。
我们上一回说到,唐僧曾经对他做出的承诺一言九鼎,非常诚信。那是什么承诺?
在全书第十二回,启程前的玄奘与洪福寺里的徒弟们有一次对话。
徒弟们问:“发誓愿上西天,实否?”玄奘道:“是实。”徒弟说:“师父呵,尝闻人言,西天路远,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无回,难保身命。”
玄奘回答:“我已发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
又说:“我此去,或三二年,或五七年,但看那山门里松枝头向东,我即回来;不然,断不回矣。”
这一番话距离最后一回,已经隔了十六年。这是魔幻的十六年,漫漫西行长路,风云变化,鬼怪起伏。但这一番对话如今值得重新审视,唐僧这一次取经,最初的出发点是对唐太宗尽忠,但他此行历经苦难,从未有过反悔。他对自己这一个承诺,是非常恪守的,这是他生命里最为重大的事,甚至比生命更重要。

十六年后的这一天,洪福寺的大小僧人看见几株松树一棵棵头俱向东。他们对这个违反自然现象的情景很惊讶,说,又没有刮风,为什么一夜之间这些树头就都朝东了呢?
只有其中唐三藏的旧徒,想起了十六年前师父的那个承诺。他说:快拿衣服来,是取经的老师父回来了。
大家披衣而出,到西街上,果然有人传播道,取经人刚刚到。想象那个相见的时刻,应该是很有沧海桑田之感吧。
是夜,唐僧师徒几人都住在洪福寺里,“此时八戒也不嚷茶饭,也不弄喧头,行者、沙僧个个稳重,只因道果完成,自然安静”。
这些细节,包括松枝头向东的这类细节,对于全书来说是个完全不重要的细节。
但它们同时又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些细节与诺言互相约束,互相印证,它们产生出一种庄严之感。是天意和佛法都在为这个诺言加持。

这一回我们聊聊唐僧,这是取经事件里最为关键的人物之一。
唐僧到了灵山之后,佛祖讲到他的来历,他前生叫金蝉子,是他的二徒,因不听说法,被贬到东土。现在皈依后取得真经,被加升大职正果,成为旃檀(zhān tán)功德佛。
在师徒几人里面,唐僧毫无疑问获得最高的果位。不过,从原著出发,很多人对书中唐僧的印象不佳,包括我们前面讨论过的,他的懦弱啰嗦,不辩是非的昏聩。比如著名的三打白骨精的情节,让人觉得他的遭遇都是他愚蠢的代价,让人同情不起来。
但是,取经团里缺不了他,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坚定。
在这个队伍里,孙悟空和猪八戒都是时不时打退堂鼓的人,沙僧和白龙马虽然不曾亲口提出撤退,但是他们都是被动型的小透明存在。
只有唐僧是不同的,不管他的表现何等懦弱,在取经的信念上,他是一如既往的坚定:“我已发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
正是这份坚定,使他成为这个队伍的核心,当之无愧。
在一个队伍里,行动、欲望、灵感,这些都是次要的,最为根本的东西还是信念。因为信念决定了行动的方向,信念能够限制欲望,信念可以让灵感变成行动。

关于唐僧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核心,作家押沙龙还有一个观点非常值得一提。他认为唐僧的重要性是在于善良。
他说:唐僧就像《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一样,在软弱无能的外表下面,蕴藏着一种只有成年人才能理解的力量。唐僧没有任何神通。但是在《西游记》里,神通很常见,可善良却极其稀缺。通往灵山的路上,到处都是神通广大的奇能异士,可是却很难找到真正的义人。
看见人被捆在树上知道要救,看见孩子被关在笼子里知道要哭,看见老人腿伤了知道应该把马让给他骑。非常简单的行为,然后只有唐僧会这么做。如果在《西游记》里去掉了这个人,那就是一个毫无希望的恐怖世界。既然去灵山是为了救世,那么除了唐僧,还有谁配带队呢?
假如唐僧对孙悟空抱有无限的信任,又会怎么样呢?那样的话,某天孙悟空明知对方是好人,但“不如掼杀了罢”,唐僧也会毫不怀疑,任由他去掼杀。火眼金睛就会成为孙悟空的杀人执照。

唐僧师徒四人的取经之路,有太多值得分享的精彩故事,弱水三千我们也只能取一瓢。
整个西游记故事其实讲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行动和效率,灵感以及能力,其实都是次要的,最终统治人心的必定是信念的坚定,最终征服人心,可能是看起来最没用的善良。没有这份善良和坚定的约束,取经队伍无法从根本上区别于其它的妖怪群体,因为事实上我们也知道,青牛精、牛魔王甚至红孩儿,都能够单枪匹马将取经队伍打败。所以,假如只靠力量的角逐,取经队伍就不可能走到灵山,成为佛。他们会如押沙龙所言的,“也许会停留在去西天的路上,占据一个山头,统治一个河流,变成狮驼岭里的那种妖怪。”
这就是西游漫漫长路所告诉我们的。

精选用户评论
  • 小声说一说

    最喜欢听的就是陈老师的解析,点睛之笔!

其他用户评论
  • yukionna_78

    我觉得西游记真的是包罗万象,既有高深的佛道智慧,也有接地气的人情世故,更有天庭的官僚体系,尤其是这核心的取经小组,不同的角度都能有奇特的解读,真是越读越有趣,越读越耐人寻味。

    两个人的选择 回复 @yukionna_78: 是啊!

  • 小声说一说

    最喜欢的就是老师的解析,点睛之笔!

  • 浪孑哥

    唐生最难得的是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定信念,和始终如一的善心,就算吃过多次亏也不改,很多听众嘲笑唐生就像知道答案的人嘲笑不知道答案的人一样。试想作为一个没有火眼金睛的出家人,宁可错放也不错杀,这不正是取经人的初心吗?听完整部剧,感觉剧中无论神佛人鬼魔,最缺的就是善良,就是神佛也动不动就打杀,对吃人杀人什么的好像都不太在意,所以唐人的善良才弥足珍贵。 孙悟空算是个合格的护卫,敬职敬责,有始有终,但作为出家人就不太合格了,缺少善心和对生命的敬畏,有时杀了人之后自己也觉得不该,悟空的信念也比较坚定,但和唐生不同,他的坚定来自于自信。 沙僧是顺势而为,一切都为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八戒纯属被迫营业。

    紅鬍子聖誕老人 回复 @浪孑哥: 其實師徒四人就是四種人,合在一塊才是完整的人生

  • 碧落清遥

    完结撒花,无意间打开这部音频专辑,感谢月余的陪伴,感谢每位老师出色的配音和透彻的解析

  • QQ远山

    好多妖怪都是神佛身边的动物,他们经常听经,听来听去却生出魔来,到凡间作妖怪害人。那么问题来了,金鱼听菩萨讲经到底讲的是善还是恶,怎么金鱼学成了恶魔

    cestlavy 回复 @QQ远山: 哈哈,这就是禁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