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鲁迅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是鲁瑞。
1892年,11岁就读于绍兴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
1893年(光绪十九年),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回来被革职下狱,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因此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资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因此事家道开始衰落,随后迁入婆家一带的农村等地,鲁迅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散文集《病故》中可以反映出家庭的变故对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898年,17岁离开家乡的三味书屋,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改名为周树人。
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并与陈衡恪结下友谊,
1901年毕。
1906年3月,尊母命回国与朱安结婚。本年秋天鲁迅携二弟周作人赴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
鲁迅是东北大学的第一位外国留学生,也是当时仙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在仙台给鲁迅影响最大的是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在周作人所著的《鲁迅的青年时代》和许寿裳所著的《亡友鲁迅印象记》两部书中,两人都曾引用过鲁迅的医专同班同学医学博士小林茂雄公布的鲁迅学年成绩:
解剖学 57.3分;
组织学 63.7分;
生理学 65分;
伦理学90分;
化学 95分;
德语 60分;
物理 60.1分。
可见鲁迅考得最好的是 化学。自然科学和医学专业科目成绩较普通,只有藤野担任的解剖学一科没有考及格。总成绩正如鲁迅在《藤野先生》文中的自述:“同学100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对此班上部份同学认为是“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才能有这样的成绩。”
鲁迅在医校学习一年以后,便从学校退学。他本人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及此事,称自鲁迅己是因为受到一部日俄战争的纪录电影片里,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而被日本军逮捕要枪毙,喜欢在场围观的也是中国人这类事实的刺激,认为“救国救民需先救思想”,于是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
1907年曾拟创办杂志《新生》,因经费问题未能如愿。1908年师从章太炎,加入光复会(周作人认为并未加入),并和二弟周作人一起翻译了一些东欧和俄国的短篇小说,就是著名的《域外小说集》,不过销量平平。
太宰治生前接受委约,创作了一部描写鲁迅留学生活的小说《惜别》,1945年出版。
鲁迅颇受进化论思想影响,爱读新思想的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他的学生时代及以前经历,成为他的著作《朝花夕拾》的主要素材来源。
插个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