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后有故,无如是失刚才讲到无想定与灭尽定的“加行”;“界”,它的三界关系,欲界、色界、无色界,它的界限;“地”,所得的地位,界地;“依”,它所依报的功力,是什么境界“等”。“有差别者。理亦不然”,他说这个理,理论上逻辑上不通。 “彼差别因。”所以发生差别的原因。“由此有故。”就是因意根的关系而起的。“此若无者。”意根就是思量的道理,这个假设没有。“彼因亦无。”没有这个思量的作用,这个差别的因,基因就没有了。“是故定应别有此意。”因此就了解,另外有个意根的作用,第七末那识的作用。 “又契经说。”佛经上讲。“无想有情。一期生中。心心所灭。若无此识。彼应无染。谓彼长时无六转识。”佛经上说,无想定,就是无想定的境界。“无想有情”,就不是无想定了,已经得到了无想定的这些人,生到了无想天。无想天很高了,三界里头,色界的中间。我们普通一般人,皈依佛了以后,天人境界都看不起,少吹了,你还升不到天呢。 所以,我不是常常提到这个话,跟年青的同学们讲,那么,你们多读读苏曼殊的诗,还是蛮有道理的,“升天成佛我何能”啊,升天也不容易啊,成佛更难,佛是超出三界,你就是在三界里爬二级楼梯,你都爬不上去。“升天成佛我何能,幽梦无凭恨不胜。”这个诗已经提到过好几次了,不再讲了,就用他这两句而已。一切都是妄想,“幽梦无凭”,没得凭据,“恨不胜”,自己对自己都在怨恨,那是的确的。 所以“无想有情”已经相当高了。这一生修无想定,成就了,那么生到无想天,无想天中的天人,那当然比我们这里舒服了,那再不要管什么冷气机,热风来,都不需要。“一期生中。心心所灭”,“心”,上面是心的体。“心所”,心理所起的这些作用都停掉了,所以叫做无想定。那么就证明,这个停掉的作用是第七识,就是意根的思量停、关闭了。 “若无此识。彼应无染”,假设没有这个识的作用,那么,无想天天人已经是得了道了?再没有,无想其实还没有得道呢、没有悟道。他染污了,染污什么?给无想的情形染污而已。所以说“谓彼长时无六识转”,所以无想天、无想定中的人,他昼夜、很多、一定算不定一万年几万年,这个长时间没有前六识作用,都不起。眼耳鼻舌身意都不起。这是无想定的境界。我们这个问题没有完。刚才陆先生拿来(一张字条)说有一位同学,在这里他说马上要出国了,有些问题要问:六祖大师说:“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我刚才你说的灭尽定,什么?“连第八识也灭了?!”我刚才没有讲“灭尽定连第八识灭了吧”?你不要听错了,你看当场听话就听错了。好在还有很多人证明。没有灭尽定、第八识也灭了没有啊。是否有不同的含义?这是你的第一个问题的第一段。又第八识种子恒转与瀑流,是否是无法断灭的,这个,而“赖耶缘起说”是否是什么,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你好像还研究过一点佛学啊,不过是不成系统的佛学。六祖说“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是修行功用上的事。第六识、第七识说“因上(转)”,就是说见道的时候可以转了;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同第八识阿赖耶识(前五识包括这个肉体,生死这个),要想整个地转了,除非得、证得1279佛果才能转。这是六祖的话。同你问的话差别很远了。你刚才说第一个,我讲到灭尽定,第八识,我没有这么讲,你不要搞错了,与教理也不合,与事实也不合。 灭尽定的人,能不能转第八识?还有程度的差别。灭尽定,灭尽定不是灭了第八识,是否有不同的含义?那灭尽定,我告诉你只到了“六、七因上转”的境界。还不是“五、八果上圆”。报身还没有成就,还谈不上,研究教理的话,你还要好好(研究)。“五、八果上圆”,不但是法身成就啊,报身也成就了。那是佛果上的境界。灭尽定是罗汉小乘最高的境界。谈不上“五、八果上圆”,扯不上啊,思想搞清楚,不要乱扯。 又,你这个问题连带说“第八识的种子恒转如瀑流”,是凡夫境界而言,一切种子如瀑流是凡夫境界,没有得道的。那么到了罗汉境界,灭尽定就把这个瀑流种子暂时切断了,那是小乘境界。听懂吧?灭尽定的境界是这个瀑流水一样的形容它,这个种子切断了。至于说这个“第八识种子无法切断”,当然你是凡夫就没有办法切断了。不要说是得灭尽定的境界,初果罗汉能够见一点空性的话,真是见空性,这个瀑流也暂时切断了。所谓过去心、过去念已灭,未来念不生,当体即空,就是暂时切断的意思。并不是切不断的。但是,罗汉境界小乘的切断,是不是究竟呢?非究竟。要到成佛境界不讲切断而转了。 所以,你看过一点《六祖坛经》,也晓得转了,“转识成智”,转识成智不是你所了解的境界,不讨论了啊。我没有告诉你,因为不是你了解的程度。那么,你认为是否是“第八识的种子是永远切不断的?”这个观念错了啊。 二来,阿赖耶识“赖耶缘起说”,是不是由此“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这个在理论上差不多了。这个第一个问题。 现在第二个问题:“近代里的禅师叫人参话头,他的参法是怎么样?”这一时给你讲不完了,要讲一个钟头了。参话怎么样,参话头,你不晓得怎么参法,“是不是集中精神专注心念,参那个意识作用以前的状态?”这个没有办法答复你,要答复这一堂功课就不要上了,专答复你。你去参考我那本书叫《禅海蠡测》,这一本书里头有一篇专写参话头的,你去看啊。 还有,你提问题应该写名字啊,这是礼貌,年轻人。你好像写一个条子就交上来,你是皇帝?!我是老百姓啊?你至少写个问题写个条子给我吧,学生某某人,请教什么这两句话都要写,至少要签个名吧?你这么一张条子,格老子,我就要答复你。现在年青人读书不晓得读到哪里去了,教育所以没有用,所以我说教育没有用吧。看你这个程度至少是大专程度对吧?你看现在人就是如此,我们年青当年出来,这些是很有礼貌,有个条子啊。 “若无此识。彼应无染。谓彼长时无六识转。若无此意。我执便无。非于余处有具缚者”。所以说,因此的道理。假设没有第七识,这个意根末那识的作用。如果说没有这个作用,那么到了无想定的境界的话第六意识已经关闭了嘛,那么可以说无想定的人已经到达了证果的境界了,罗汉境界,我执就没有了。现在有我,我意识就没有思想,就没有我执。实际上你没有思想,(是)第六意识没有思想,我执还是在。1280 譬如我们睡着了,闷绝跟睡眠这两种都接近无心之位。睡眠的时候你觉得第六意识睡眠了、昏迷了,有我没有我呢?绝对有我。你不相信去测验吧,一个人完全睡着了,你拍他一下,你在他大腿那里一打,他说“哎!讨厌!”他就过来。醒来你问他,“你刚才骂什么?”“啊?啊?没有啊,没有啊,我不知道啊。”他那个动作是“下意识”来的,我们现在叫作“下意识”,是第七识的作用。所以,无想定中第七识还有,这是意根。 “若无此意”,那么无想定,可以说“我执便无”,它已经灭了我执。“非于余处有具缚者”,他说不是说在别的地方,都有,还没有得解脱,“具缚”,是具备束缚,没有得解脱。这是个问题。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