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铜鼓

东汉铜鼓

00:00
05:01


  欢迎来到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文物是本馆收藏的一件青铜鼓。

  在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展厅中陈列着一件青铜鼓,因为体量稍大,因此成为最吸引观众的展品之一。大家都会问:这么大的鼓,是从哪里来的?它是可以演奏的乐器吗?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铜鼓,不同于木质鼓腔、两头蒙皮的传统鼓,而是全身都用铜铸造,是我国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乐器,世世代代伴随着人民的喜怒哀乐,敲击时铿然有金属声,经久不息。

  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藏的这件铜鼓是一件西南少数民族的打击乐器,年代为东汉时期,宽65.5厘米,高35.2厘米,面径55厘米,腹径60厘米,底径57.6厘米,重16.64千克。鼓身上段为胸,中段为腰,下段为足,腰间有两对鼓耳。其主体纹饰为太阳纹和鹭鸟纹。太阳纹是铜鼓最普遍的鼓面中心饰纹,分为滇系和粤系两种。滇系的太阳纹光芒呈长的锐角,本馆馆藏的这件铜鼓便是滇系太阳纹;粤系的太阳纹光芒则细长如针。因为对于农业生产来说,阳光是必备条件,所以这种太阳纹反映了当时先民对自然现象的崇拜。鼓面第二圈纹饰为鹭鸟纹,鸟头有大的羽冠,作飞翔状,姿态极其优美。

  中国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普遍喜爱铜鼓这种乐器,它用途多样,有些可能是您完全无法想象到的哦。下面就让我们来细数一下吧。

  1.在山寨的聚会和各种典礼中使用。一千多年前,五代词人孙光宪在《菩萨蛮》中记载“木棉花映丛祠小,越禽声里春光晓。铜鼓与蛮歌,南人祈赛多。客帆风正急,茜袖偎墙立。极浦几回头,烟波无限愁。”这首词也印证了铜鼓作为乐器使用的事实。

  2.作为军鼓,指挥队伍的进退。大湾出土的《守御器簿》中就记有“鼓一”。塞上朝夕击鼓。敦煌简称“晨时鼓一通”,《蔡漠与弟书》中说:“军之耳目当用烽、鼓,烽可遥见,鼓可遥闻”。可见军中之鼓既是乐器,又是发信号的用具。

  3.贮存宝贝的器具有时也做成铜鼓的样子。

  4.个别情况下,铜鼓还可以用作葬具,将尸骨放入其中一起埋葬。

  5.铜鼓还是古代少数民族头领和君长们权利的标志,被视为一种珍贵的重器或礼器,也因此而成为被祭祀的对象。铜鼓的使用者地位越高,其形状也越大,大的直径可达181厘米。

  铜鼓自春秋战国直至明清均有使用,而以汉代制作得最为精美,式样最多。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甚至印度尼西亚诸岛也有流传,但中国是世界上发现铜鼓数量最多、铸造和使用铜鼓时代最早、历史最长的地区。

  听了今天的讲解,您对东汉的青铜鼓,是否有了更多一点的了解呢?耳朵里的博物馆,就在喜马拉雅,咱们下个文物见~



参考文献:

1、马承源. 中国青铜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朱凤瀚. 古代中国青铜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杜遁松. 中国古代青铜器简说.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