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养鹤涧随想》钱小穆作品 子和朗诵

《虎丘养鹤涧随想》钱小穆作品 子和朗诵

00:00
09:34

虎丘养鹤涧随想

作者:钱小穆   朗诵:子和


虎丘山养鹤涧 , 真山真水 。孩子们有时在此垂钓嘻戏 , 是童趣 , 毕竟在此地是属于小任性之举 。

在这样的日光里 , 崖高涧深 , 绿荫如盖 , 空气洁净 , 鸟鸣山更幽 , 阳光透过枝叶, 落到涧水上 , 从高处望下看去涧水如一条发亮的丝带 , 此地此时一如天然氧吧 。

泉水似从天而降 , 沿崖而下, 水声潺潺 。水从涧内乱石沟中流向密林深处,而后没了声息 , 无影无踪 。有几只小鸟儿在涧水和枝叶上飞来飞去 。孙武亭就在这岩崖上 。右边更高处是云岩禅寺遗址 , 及苏州标志虎丘塔 。虎丘海拔至多50米 , 成为吴中第一名山 , 与姑苏人杰地灵 , 经济文化高度发达 、物产极丰盛有关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对虎丘赞叹不已最为有名的是苏东坡大人 , 还不是虎丘山下修筑山塘街的白居易。

明朝四大风流才子常于此吟诗作画 。传说秋香三笑留情 , 就是在虎丘山 。苏州评弹包括评话与弹词 , 评话首推《三笑》, 演员用苏州话把故事演绎得活灵活现 , 跌宕起伏 ,是中国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茶圣陆羽盛赞此处泉水清冽甘甜 , 把虎丘的名声推上新的历史文化高度 , 给虎丘增添了不少禅意 。

清代苏州几大文状元在此修缮山庄 , 据其自然环境取名为拥翠山庄 , 成为又一文人墨客必到的文园。

“山不在高 , 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 , 有龙则灵。”这里仙是指文曲星在此 , 浓厚的文化氛围;龙指葬于此的吴王阖闾 , 他率吴军十日攻占楚国都郢 , 他的文功武威犹在 。至此 , 谁敢说吴人无血性 , 只是未到时。温文而雅源于物产丰富 , 百姓幸福 , 人文发达。

钱钟书说过:“中国有三个半人,两广人算一个,江浙人算一个,湖南人算一个,山东人算半个。而湖南人的影响似乎更深远些。”江浙,一言以蔽之,物阜民丰。“煮海为盐,采山为钱,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棉”,这是左思的《吴都赋》说的。

魏晋南北朝后,经济重心南移," 从此江南之为国盛矣,隋唐以降,天下赋税,三分有其二 。这么富,虽不靠而不可得也 。" 事实上,历朝历代都这么靠着,一靠就是千把年。陆机的《辨亡论》说这地方 “ 其野沃,其财丰,其器利 ”,谈到这里的人,“其民练”!练者,练达、通透也。在这里,城头变换大王旗,江浙人都看腻了,说到底都是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拿就拿点吧,别太过分就行,我自“隔江犹唱后庭花”。当然,此“练”亦是江浙人擅生产、能聚财之高度概括。与天斗,与地斗,江浙人成就蜚声中外,响彻古今。

两江总督曾国藩说“人才如海,财货如山”,说江浙人好像无甚气节,颇近冯道。

其实不然,这种通达的气质在极大的程度上保护了生产力,并真正实践着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我们而又遥不可得的传统文化精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同时也为我国最多地保留了读书种子和经济人才,他们在革命阶段,或许少见“猝然一击”的魄力,缺乏“引刀逞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慷慨,但和平建设时期,这里源源不断的智力输出,确是全国需要而他省羡慕的。

养鹤涧 , 鹤没见一只 。此景此情应了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这是山水诗的名篇,也是曾为苏州刺史的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 。是不是养鶴渐给了他创作的灵感? !: 中国文化中鹤代表长寿 , 养鹤就是回归自然 , 顺其自然 。“自然是万物最美姿态 。随心而行,随遇而安;------

虎丘至今依然是公认的吴中第一名胜。到江南不到姑苏就错过了天堂。至苏州不到虎丘 , 乃憾事矣。如果到虎丘为虎丘庙会、虎丘的花事所累 , 别忘了养鹤涧静心养心。

某日去虎丘山,又去养鹤涧转悠,突现灰鹤一双在饮水,惊喜。去养鹤涧游人未见多,但其涧更生趣盎然了。



主播:子和
 佘海丽,微名子和。乌鲁木齐人,从事过教师等行业, 爱好朗读… 愿用声音传递世间的一切美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钱小穆

    朗诵,初听,因诵者略有嘶哑,掩映了她的咬字准的功力,而后觉得是一气呵成。倒也有特点。不错,恬淡自然。因而本人与她合成了《石庄印象》一文。果然文化底蕴厚实。